联合教研总第85期古诗文教学,音乐,
古诗文教学,音乐在山间回荡音乐,在山间回荡 什么时候,古诗文教学,能够像四月芳菲绽放的山坡 年4月28日,冯铁山教授带领级、级及级研究生,来到北仑春晓实验学校开展联合教研活动。本次联合教研教学实践部分由蒋咚咚老师执教的《望天门山》和关函慈老师执教的《望岳》两堂课组成。两位老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古诗文教学,将“为文”与“为人”落在教学实处,培养学生的诗性思维。课后,冯教授针对当下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古诗文演绎教学”的四种模式,围绕“文言、文意、文思、文化”,将课堂还给学生。 第一堂课:关函慈执教《望岳》 一、图片导入 引导学生看到泰山的图片,开展“当我登上山顶,我看到了_______,听到了________,感受到了_________”的言语实践活动。 二、初读有声,读准字音、节奏。 1.学生自由读 2.听音频读,注意字音、节奏 3.请学生个别读,并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评分标准 分数 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1 字音标准 1 节奏明了 1 富有感情 2 4.全班齐读 二、再读有感,品读画面 1.《望岳》的“岳”指的是哪座山?了解“岱宗”的含义 2.诗人是如何描绘泰山的?将注释带入原文,化身杜甫,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全身心进入泰山。 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根据_“齐鲁青未了”________,望着泰山,我看到了横跨齐鲁大地的巍峨之貌 3.小组讨论:诗人望岳,他望到了什么? 4.学生品读颔联、颈联、尾联 5.从“望”的角度出发,给诗句命名 三、三读有疑,对话作者 1.写作背景:杜甫落第而归 2.结合写作背景,思考:杜甫落第而归,见到巍峨泰山,他会想到什么? 3.品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绝顶”除了指泰山,还有可能指什么? 杜甫望岳,望的可能不是山,而是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2)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随堂小测试 下列对《望岳》一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从远望泰山落笔,渲染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初见泰山时的激动、惊叹之情。 B.颔联写近观泰山,描绘了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色彩,突出泰山的神奇阔大。 C.颈联通过动态画面进一步写泰山的高大秀美,写出了诗人长久凝望泰山的神态,突出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D.尾联写孔子的话,表达了诗人已经登顶泰山后的豪迈之情。 四、四读有形,演绎新诗 1.总结一下杜甫看到了哪些景或物? 2.围绕这些景或物,展开想象,描绘你看到的画面。 3.师生交流 4.老师示范 5.作业布置 玫瑰花语 贺锐:关函慈老师执教的《望岳》一课教学设计富有思想,每个教学环节都有其层次所在,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紧紧围绕古诗词教学的特点,立足文言,以诗中的字词为翘板引导师生一同走向联想和想象的殿堂,在思维的碰撞和基于文言的演绎中做到了以文言促文思。此外,关老师的课堂还融入了多种评价,在读诗,品诗环节采用了多元评价,有标准引导的,有主体间互动的评价,而后还引入了中考相关的内容,这让整堂课的效率得到了提高,目标也很明晰,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诗意的灵性,效率也较高。美中不足的是,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真实情况把握度还有些欠缺,应当注意课堂效率和课堂学情的把握。 张燕:关老师这堂课的设计每个环节都非常清晰且有趣,在品析画面的环节老师利用成语造词法帮助学生赏析“钟”“割”等字,走进诗人感受诗人心境。这堂课我最欣赏的是古诗演绎创小诗环节,提取关键词自创现代小诗,学生结合诗歌和生活达到生成、内化,这个环节通过走进生活,打造学生品质。 李慧媛:关老师第一次上课,教姿教态、教学环节的呈现都是完整的。通过我的观察,整堂课略微有些不够灵活,更多的是一种教师主导的近乎完美的教学设计形式。怎样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是先把一些提示,读注释和诗人背景呈现教给学生,再去引导学生根据这样的方法策略。或许可以借鉴教学设计的有限理性观,提问学生是如何赏析古诗的,适时总结板书策略,并及时随机补充相关策略,达到辅助学生理解的目的。读写结合课型中,引导学生生成性的书写自我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可是如何把控学生课堂写作的时间显得格外困难。关老师可以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一个言语实践训练点,层层深入,由词-句-段-篇,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训练的难度,也可以有效发挥课堂写作效率,尽力克服“下笔无神”现象。 梁家齐:关老师执教的《望岳》总体上很有新意,首先用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想象,赏析诗歌时能通过抓关键词的方式教给学生方法,同时还设计了言语实践,让学生能品味诗情的过程中运用诗思,进而达到诗行。 叶舒蕾:关老师的这节课总体完成度很好,环节流畅、内容完整。我认为教学古诗文要做到活化文字、活化情感、活化文化,三者层层递进,使学生习得并且内化运用古诗文知识。在关老师的教学中,她善用朗读和想象,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创设情境,通过TPR法让学生代替诗人、走进诗人,整体教学都是沉浸式的,学生收获颇多。在听课过程中,我认为如果能够在每句分析完加一个简单的朗读环节,并且在体会作者情感时能够引入群诗进行比读,那一定会更好。 岑帅:关老师执教的《望岳》课堂完整性很好,且老师教态大方,控场从容。首先,通过TPR法让学生初感古诗文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值得我们学习。其次“品读画面”的环节,通过定位关键词来牵引成语,更好地解文言、析文意,而后对话作者,创编演绎诗歌,读写结合,活化古诗文的教学。另外,课堂还联系了中考题、总结古诗文学习方法口诀,这都是这堂课的亮点。如果在品读画面的环节可以稍稍放缓,教师示范得更加到位,我觉得后面的环节会更加流畅,教师也可以增加一些朗读,诵读出情。 徐莹:关函慈老师执教的《望岳》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并且围绕“望”进行教学,让学生既理解诗歌的含义,又把握作者情感。教学过程中即时进行言语实践,突出古诗文言语特点和韵味。并且也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教学评的一致性有良好的提现。总体来说,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是不错的。 毛雨鑫:关老师的《望岳》以图片导入,使用名家朗读,让学生划分出古诗节奏并进行朗读,并让学生互评,给学生以及时的反馈。随后关老师让学生通过给关键字“青”“钟“”割”组词来思考作者是如何描绘泰山的,启发了学生的思路。关老师把握住“望”,将四句诗分别概括为远望、近望、细望、仰望,指明虽然诗中无一“望”字,却处处是“望”,最后通过这种“望”带领学生解读出作者对泰山的喜爱和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心态。总体而言,本课上得非常流畅,也很好地拓宽学生学习思路,美中不足是课程刚开始,关老师展示了泰山之景时,似乎计划以”我听到、我看到、我感到....“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不过在这一环节没有给学生时间自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可以做出改进。 第二堂课:蒋咚咚执教《望天门山》 一、导入 1.图片导入,猜猜是什么字 2.引入新课:《望天门山》 3.朗读题目:望/天门山 二、朗读诗歌 1.学生个别读,读好节奏 2.师生合作朗读 3.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三、品读诗句 (一)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探讨“碧”字。 (1)其他古诗中的“碧”,有哪些特征? (2)生活中的“碧”有哪些特征? 2.图片导入“断”的古体字 (1)思考“断”的特点 (2)朗读指导:“断”节奏加快 3.品析“回”字 (1)“回”在词典中的解释:回转,改变方向;返回 (2)思考:“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回”指什么意思? (3)教师图画板书,更好地理解“回” (二)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相对出”与“相对立”有什么区别? 2.写作背景 25岁的时候,为了早日实现理想,李白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经过一年多,他来到天门山。在路上,他听说皇帝要求全国各地的文武百官举荐青年俊才。李白于是乘舟从天门山出发去只有几十里水路的南京。 3.李白其他诗歌,进行朗读 玫瑰花语 贺锐:蒋咚咚老师执教的《望天门山》一课总体给人以简洁而有力之感。首先,蒋老师以对“天”“门”等字的造字法入手,引导学生对题目中的物象产生立体感,而后再抓住“望”字,立即将学生、作者李白、天门山置于同一想象空间,让学生跨越了时间的限制,而生成了一幅图景。而后,又抓住诗句中的“断”等动词和形容词,引导学生从抓物像到产生想象一气呵成。此外,整个教学过程中蒋老师都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读出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感、读出了物象的形体读出了画面感,还读出了作者的情思和情感。在师生的一同学习中意在引领学生形成独立品析诗歌的能力。整堂课让人收获满满,但略微缺乏一些趣味性,这表现在越到课堂后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能够被很好的调动。 张燕:蒋老师的整堂课,朗读和赏析贯穿了整个过程,从字、词、句到情感和主题,从物象、意象、情象中感受情境,从诗人的平生到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作者的思想。其次,蒋老师的教态非常稳重,不仅时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imalaa.com/wdmldt/8890.html
- 上一篇文章: 李白流传度最广的10首诗,第1名你猜是哪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