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唤世界中国历代对异域他方的称呼
白癜风有治好的吗 http://pf.39.net/bdfyy/zqbdf/181213/6712021.html “拂菻(lín)”“佛郎机”“以西把你亚”……这些初看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古怪名字,其实都是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它们用今天通行的译名说,分别是东罗马帝国、葡萄牙和西班牙。像“以西把你亚”这样的,还能够看出是西班牙语里“Espa?a(西班牙)”的音译。但如拂菻、佛郎机这些名称,则让人不明白如何得名。 中国很早就与不少国家有了贸易上的接触,从汉朝以来,史书里就有了对外国的丰富描述。从不着边际的传说,到越来越真实的详细记载,我们能看见中国开眼看世界的进程。 这些国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汉字文化圈里的国家。具体来说,就是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和蒙古。这些国家和中国都有着极其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其现在的名称,多为过去中国皇帝给的赐名。而中国古代对它们另外的称呼,如高丽、安南、倭国等,也广为人知,在此便不再赘述。 第二类,是与中国相邻,但因为交通没有那么便利,文化关系并不那么紧密的地区。具体来说,就是中亚、南亚、西亚和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历史上对它们的称呼也和现在多有差别。 第三类,是离中国最远,交通最不方便的欧美。中国对它们的了解,一开始来源于商人的道听途说。对它们的译名五花八门,一些现在看来仍然很难解释。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人是怎样称呼这些相对陌生的国度的。 山水邻邦 说起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这些国家的古称,很多人会想到《西游记》中的天竺——印度。古代关于印度的称呼有很多,除了天竺,还有身(音jüān或yuān)毒等译法。这些名称均来自梵语里的印度河——Sindhu,其中天竺是上古南方方言的音译。 后来随着语音的演变,天竺/身毒已与梵语读音相差甚远。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提出: “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天竺,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这个名称来自希腊语里的印度河Indu(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印度受到希腊文化很大影响),便是今天印度国名的来源。 南亚、东南亚其他地区的称呼也多是音译而来,也有少数是意译。如孟加拉——榜葛剌(孟加拉语Bānglā)、柬埔寨——真腊(一说,因柬埔寨出产蜂蜡,故名)、马六甲——满剌加(马来语Melaka)等。 明末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年所绘《坤舆万国全图》中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部分 图中可见应帝亚(即印度India)榜葛剌、真腊、满剌加等 至于中亚、西亚,历史上这一地区在人种、政治、文化、宗教上极其多变,不少很多历史上的地名,如大宛(音yuān)、康居等,与现在的国家没有什么承接关系,在语言学上也较难追溯翻译的来源。中文名称来源可考的,有波斯、安息、大食和条支。 波斯,即Persia音译,直到近代还是伊朗的正式国名。而安息,指的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之间,统治伊朗一带的帕提亚帝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环。在波斯语中,其国名为Arsacid,音译即是安息。 帕提亚帝国(安息)极盛期领土 大食,指阿拉伯帝国,名称来自塔吉克Taziks的音译。唐朝时,塔吉克一带是中华、阿拉伯两大文明碰撞的焦点,曾发生多场战争,为中国人熟悉。大食具体又分为以白为贵的白衣大食(倭玛亚王朝,~)和以黑为贵的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 条支,则来源于中东古城安条克Antiochia(今土耳其哈塔伊)的音译。后来用来代指以安条克为都城的塞琉古帝国,更推而广之引申为西方极远之地。唐朝设条支都督府,位于阿富汗,已不再处于塞琉古帝国的范围了。 塞琉古帝国(条支)极盛期领土 (图中淡蓝色),安条克点出 西极之地 众所周知,罗马帝国在汉朝史书中被称为大秦。但罗马是怎样和“大秦”扯上关系的呢?《后汉书·西域传》说:“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这种说法,好像有点牵强,但却是目前唯一说得通的论点。因为“大秦”显然不是一个音译来的名称。 明王圻、王思义父子撰《三才图会》中 “大秦人”插图 《后汉书》中关于大秦的记载已经和罗马帝国的实况十分符合: “置三十六将,皆会议国事。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其中“会议国事”的“三十六将”,显然就是罗马的元老院,而“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大概是说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执政官制度,虽然在东汉时,罗马已成为帝国,但这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至于“大秦王安敦”,一般认为指的是罗马皇帝安敦宁·毕尤(公元86年~年)。虽然东汉延熹九年(年)他已经去世很久,一种解释是,该使节团于安敦宁在世时出发,抵达东汉时不知道安敦宁已经去世。 “大秦王安敦”——安敦宁·毕尤半身像 隋唐时,中国把罗马帝国的后继者——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称为拂菻。关于此名字的来历,也众说纷纭。一说,来源于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拉丁语Constantinopolis)中polis的音译;另说,来源于耶路撒冷Jerusalem(隋唐时为拜占庭帝国所属)中salem的音译;也有人说,罗马Rōm之名传到波斯,便被加上了一个F音,以方便当地人发音,即Frōm,音译过来就是拂菻。 唐朝人知道拂菻就是大秦,但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中国与其接触越来越少,后世人便逐渐搞不清大秦和拂菻了。在明代《四海华夷总图》中,便将大秦和译为“弗懔”的拂菻分别画出。 一直到中国宋朝,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还是唯一一个与中国有贸易接触的欧洲国家。15世纪,拜占庭帝国灭亡,同时大航海时代开始,这一局面被打破。因此明朝成了历史上第一个中西交往的高峰。 在《明史》中,除了拂菻以外,还记载了意大里亚、和兰(又称红毛夷)、干系腊、佛郎机等欧洲国家。其中,意大里亚、和兰明显是意大利和荷兰的不同译法,而干系腊则是西班牙的前身——卡斯蒂利亚Castilla的音译。而佛郎机,指的竟是葡萄牙。 很多人会想,佛郎机,不就是法兰西吗,怎么会和葡萄牙扯上关系?其实佛郎机这一名称还真的和法国有很大联系。“佛郎机”源于阿拉伯语。中世纪时阿拉伯势力从伊比利亚半岛侵入西欧,最终被法兰克(法国前身)击败。这给阿拉伯人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自此之后,阿拉伯人便用法兰克(法语中为Frank)称呼整个西欧为Faranj。 明代时,阿拉伯已经与中国有了很长的贸易关系。葡萄牙人当时是第一批来中国的西欧人,明朝商人从阿拉伯商人得知,他们来自Faranj——佛郎机。自此之后,这些葡萄牙人就被称作佛郎机人了。然而明朝人似乎并不知道这佛郎机是个欧洲国家。《明史·外国传六》中说:“佛郎机,近满剌加(马六甲)。”显然是把葡萄牙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当成正主了。 明末来华传教士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中,采取了和实际读音极其接近的译名。比如葡萄牙——波尔杜瓦尔,西班牙——以西把你亚,英格兰——谙厄利亚,法兰西——拂郎察,阿尔巴尼亚——亚尔百尼亚,等等。 《坤舆万国全图》欧洲部分 明朝,欧洲人发现美洲,资料中也首次可见关于美洲的称呼。《坤舆万国全图》里,加利福尼亚——角利弗尔涅,墨西哥——墨是可,危地马拉——哇的麻剌,和意译为花地的佛罗里达(Florida一词从西班牙语花flor而来)清晰可见。 《坤舆万国全图》墨西哥一带细节 到了清末,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接触更多,并建立了外交上的关系。除了曾经因为美国的星条旗五彩斑斓,而将美国称为花旗国外,清朝对其他外国的译名大多数沿用至今。 《清史稿》部分章节目录可见《邦交志》所述国家其中那威即挪威,丹墨即丹麦 日斯巴尼亚即西班牙,奥斯马加即奥匈帝国 中国历代史书中,对外国的称呼五花八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从汉唐道听途说,到明代与外国人切实合作,再到清末真正踏上外国的土地,记载不断变得翔实。中国历代对外国的称呼,就是中国国际关系史的一个缩影。 参考资料 1、《史记》卷《大宛列传》,西汉·司马迁著 2、《后汉书》卷88《西域传》,南朝宋·范晔著 3、《大唐西域记》卷2,唐·玄奘著 4、《真腊风土记》高棉语译本注,元·周达观著,柬·李添丁译注 5、《经行纪》,唐·杜环著,清·王国维校录 6、《“拂菻”名称语源研究述评》,张绪山 7、《明史》卷、《外国传六、七》,清·张廷玉等编 8、《清史稿》卷~《邦交志》,民国·赵尔巽等编撰 赵若朴帮助作者补充脑洞~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imalaa.com/wdmljp/8381.html
- 上一篇文章: CCG作为唯一中国智库受邀参加年
- 下一篇文章: 阎学通对话米尔斯海默中国能否和平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