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专题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综合练习
合肥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160303/4779897.html 一、单选题: 太阳表面新形成的巨大黑子群和大耀斑,喷射出的大量气体、电磁波和带电粒子流,高速向宇宙空间喷射,形成太阳风暴。北京时间年12月17日22时许,一场强烈的太阳风暴抵达地球。读某区域在某时段内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与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据图可知,太阳活动强弱与自然灾害频次 A.无关联B.呈正相关 C.呈负相关D.无法确定 2.太阳活动 A.主要标志是黑子和日珥 B.活动周期大约是22年 C.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而出现美丽的极光 D.干扰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异常 北京时间年9月6日20点02分,太阳表面发生了近十多年来最强烈的一次耀斑爆发。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公布的消息,此次耀斑爆发造成了大量带电粒子流轰击地球高层大气,引发高频无线电通讯大面积中断,昼半球地区中断时间超过1个小时。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此次太阳活动出现于太阳大气的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最外层 4.太阳活动剧烈时,在下列国家可能观测到极光的是 A.加拿大 B.墨西哥 C.新加坡 D.新西兰 “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飞过从土卫二上空,拍下了土卫二的羽状喷流景观(下图),水蒸气和冰粒时常从冰层裂隙中喷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土卫二” ①内部可能温度、压力较高 ②属于河外星系 ③表面温度很低 ④属于地月系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6.土星与地球 A.表面温度相近B.公转轨道共面 C.自转周期相同D.大气成分相似 在德国和日本,随处可见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板”,这就是太阳能屋顶(如图)。晴朗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上海正在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图中人类活动所利用的能源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A.B. C.D. 8.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A.太阳能屋顶可以美化环境 B.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C.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 D.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储量大 人民网北京年11月4日电,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1月4日5时36分在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北纬40.24度,东经77.63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22千米。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9.此次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壳 B.地幔 C.内核 D.外核 10.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和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和F、G三部分组成 C.A和B、C属于外部圈层 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12.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大陆和大洋部分厚度相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印度尼西亚度假胜地巴厘岛上的阿贡火山于年1月15日再次喷发,火山灰直冲天空米高处。读“阿贡火山喷发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3.火山喷发物来自 A.地壳 B.岩石圈 C.软流层 D.内核 14.本次火山喷发,影响到的圈层有 ①大气圈②水圈 ③生物圈④岩石圈 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④ 危地马拉当地时间年11月19日凌晨,富埃戈火山再次喷发。图甲为富埃戈火山图,图乙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5.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圈层 A.IIB.IIIC.IVD.V 16.关于各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圈层I越向下密度越小 B.圈层II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圈层III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D.圈层IV和圈层V物质均为固态 下图为某学生外出时拍到的照片。观察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7.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18.图中瀑布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下表为四大行星数据统计。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19.表中数据显示,地球与火星 A.质量相近 B.体积接近 C.公转周期最为接近 D.自转周期相近 20.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则 A.地球上将会被水淹没,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B.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 C.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 D.地球上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 二、综合题: 21.据此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认为人类长期生存在危险中,小行星撞击地球和核战争等威胁迟早会将我们消灭殆尽,但如果我们向太空扩展并建立自给自足的聚居地。我们的未来应该是安全的。年8月31日凌晨地外文明搜寻机构SETI表示,其位于俄罗斯境内的天文望远镜接收到了来自编号为HD的恒星的地外文明信号,这颗恒星距离地球约95光年。其大小是太阳的99%。它至少拥有一颗行星HDb,体积大小与海王星类似。下图为太阳系部分行星运转轨道示意图。 (1)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主要来自星和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2)②是,属于行星。 (3)行星HDb如果真存在地外文明,那么它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年2月4日21时56分,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北纬24.2度,东经.72度)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根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目录,震中周边公里内近5年来发生4级以上地震共次。图17此次地震震中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下图为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 (1)据统计,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发生在岩石圈中,图中岩石圈是指(填序号)的全部和▲(填序号)的顶部。 (2)台湾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主要原因是。 (3)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 (4)地震发生时,作为普通民众应如何防灾减灾? 参考答案1.B 2.D 1.据图可知自然灾害发生频次高时,太阳活动强;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低时,太阳活动弱。故太阳活动强弱与自然灾害频次呈正相关,B正确。故选B。 2.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A错;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B错;对地球磁场的影响是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C错,太阳活动干扰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异常,D正确。故选D。 3.B 4.A 3.由题意该次太阳活动为耀斑,耀斑出现于太阳大气的色球层,B对;光球层是黑子活动,A错;日冕层是最外层,主要活动是太阳风,C、D错,所以该题选B。 4.太阳活动剧烈时,可能观测到极光的是加拿大。因为极光只发生在极圈内极夜时期,正好加拿大部分国土位于北极圈内,故A项正确;墨西哥、新加坡、新西兰三个国家不在极圈内,且纬度较低,因此看不到极光,故BCD项错误。故选A。 太阳活动主要有3种:黑子、耀斑、太阳风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 ②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 ④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 5.B 6.B 5.“土卫二”水蒸气和冰粒时常从冰层裂隙中喷出,可能内部可能温度、压力较高,①正确。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且距离太阳较远,表面温度很低,③正确。不属于河外星系,也不属于地月系,②④错误。选B。 6.八大行星的大气成分不同,由于日地距离差异,故表面温度不同;自转周期不同;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特征,故B项正确。 7.D 8.C 7.图中人类活动所利用的能源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地热发电,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D对。太阳能路灯、燃煤锅炉、行驶中的汽车等,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能,A、B、C错。 8.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C对。太阳能屋顶安装集热板,不能美化环境,A错。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青藏高原,B错。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D错。 9.A 10.A 9.此次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地震的震源深度22千米,地壳平均厚度是17千米,陆地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说明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地幔位于地下33千米-千米处,与材料震源深度22千米不符,B不选。内核和外核构成地核,在地下千米更深地区,CD错误。 10.材料得知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横波的水平晃动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地震发生后,建筑物不会马上倒塌,等横波到达才开始坍塌,这过程一般间隔约12秒,A项正确。这次地震震源深度22千米,位于地壳,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均为固体,C错误。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划分: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A表示横波 较慢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B表示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2)两个不连续界面: ①C界面——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D界面——古登堡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三大圈层: 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图中范围 C界面以上部分 C、D两界面之间的部分 D界面以下部分,内部分为E外核和F内核 11.C 12.B 11.根据图示得知,A为大气圈,C为水圈,D是岩石圈。B位于岩石圈上部和大气圈底部,包含水圈全部,则B代表生物圈,即A项错,A和B、C属于外部圈层,即C项正确,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内部圈层由地壳和F地幔、G地核三部分组成,即B项错误;E是莫霍界面,位于地下地壳和地幔交界处,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区,D错误。 12.岩石圈位于上地幔顶部,包括地壳和上地幔小部分,①错误;岩石圈由各种岩石组成,位于软流层以上,②③正确。岩石圈厚薄不一,大陆厚度较厚,大洋部分较薄,④错误,故选B。 13.C 14.D 13.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引起地表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源于软流层,C正确。 14.火山喷发,首先影响到的圈层是大气圈、然后降落到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D正确。 15.C 16.B 15.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软流层,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中,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的IV中,据此选C。 16.根据图示,圈层I为大气层,越向下密度越越大;圈层II是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圈层III为地壳,地壳由各类岩石组成,地壳厚度不均;圈层V为地核,地核的外核部分,横波不能通过,据此推测其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据此分析选B。 17.C 18.B 17.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以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树木花草,故C正确。 18.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故B正确、C错误。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并不是所有圈层,故A错误;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等都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故B错误。 19.D 20.C 19.表中数据表明,地球质量是火星质量的9倍多,地球体积为火星体积的6倍多,火星的公转周期为地球的近2倍,因此选项A、B、C不符合题意。地球和火星的自转周均在24小时左右,自转周期相似,选项D符合题意。 20.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即让地球离太阳更近,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将大大增加,全球气温升高。如果全球气温升高导致冰川全部融化,加上海水体积膨胀,会使海平面上升不到米,世界上大部分陆地海拔超过米,因此选项A表述不正确。地球上的大气是由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决定的,因此选项B表述不正确。位置互换后,地表温度会升到很高,原子运动速度很快,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因此选项C表述正确。由于地球质量较大,吸引力较强,假设地球表面因高温液态物质全部蒸发,还会有大气等气体物质,且地球内部也可能有液态物质,因此选项D表述不正确。 21.(1)火木 (2)火星类地行星 (3)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 (1)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主里来自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2)②行星位于紧邻地球的公转轨道之外,判断是火星,火星属于类地行星 (3)行星HDb如果真存在地外文明,那么它自身要象地球上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一样,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 22.(1)①② (2)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活跃或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3)地震波 (4)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学习防灾减灾知识;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演练;准备防灾减灾应急包;掌握防灾减灾方法和技巧,如:不要慌乱,注意观察情况;尽可能关闭电源、煤气等;强震时就近躲避在坚固物体下或靠近墙角,注意保护好头部;就近选择躲避在卫生间等较小空间等。 (1)结合图示可知,岩石圈是指地壳和地幔顶部的软流层的一部分,也就是①全部和②的顶部。 (2)台湾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主要是因为该地区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3)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对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变化进行研究的。 (4)地震发生时,作为普通民众主要从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学习防灾减灾知识;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演练;准备防灾减灾应急包;掌握防灾减灾方法和技巧;当地震发生时主要是心理上不能慌乱;需要避免出现次生灾害的发生;选择恰当方法保护自身生命健康等。 转载请注明来源:高中学考选考地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imalaa.com/wdmlqz/6542.html
- 上一篇文章: 如何成为讲话有趣的人上
- 下一篇文章: 你知道各类文玩手串的产地在哪吗,看完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