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专家 http://m.39.net/pf/bdfyy/

↑↑↑点击上方绿色小喇叭收听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TEXTVERSION》

注释

1.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和县一带,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两扇门,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长江流经旧古楚地的一段。

4.至此回: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5.日边来:李白出蜀,由西方而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本期小知识

知识一:“少不入川,老不出蜀”

四川有一句谚语叫:“少不入川,老不出蜀。”这是极言四川生活之安逸。四川古称巴蜀,自古以来就是温柔之乡。而且特殊的地理环境又导致四川在古时候与外界相对隔绝,因而较为独立。虽然远离政治中心,但战乱时往往比较安定。我们细心观察一下古代的文人们,会发现很多都有过入川或出蜀的经历。自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开始,出蜀去京城求取功名,成为蜀地文人的惯例。大诗人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苏轼在诗中写到:“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就是说自己出蜀求仕的经历。与出蜀文人相比,入川文人的数量更多。蜀地安稳的政治环境、安逸的生活条件,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资源。初唐四杰、岑参、白居易等唐代诗人以及黄庭坚、陆游等宋代诗人都有过入蜀的经历。而曾入蜀的诗人中,创作成就最高的,当属诗圣杜甫。从数量上来说,杜甫在成都时期创作的诗歌约占其创作总量的三分之一。从质量上来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等名篇千古流传。

知识二:赐金放还

我们今天要一起读的这首诗,就是诗仙李白二十四岁时初出巴蜀,乘船途径天门山时所作。李白出蜀前满怀雄心壮志,写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诗句来表达自己想要实现理想的豪情。终于在开元十三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自己漫游与求仕的经历。经过多年漫游之后,李白增长了见识,也结识了一些好友。终于在天宝初年,被玄宗诏入长安,封为供奉翰林。李白在长安也确实风光了一段时间,民间甚至流传着“力士脱靴”、“贵妃研墨”的故事。然而唐玄宗只是把李白当成一个侍从文人,这和李白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当然不相符。而李白又是一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因而就难免得罪了一些权贵。终于在天宝三年,唐玄宗“赐金放还”,给了李白一些钱财让他离京。李白的梦想还没开始,就宣告结束了。

诗歌赏读

我们今天要读的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的作品。年轻气盛的李白,还不知道自己以后赐金放还的结局,满怀着期望顺着长江东下,当船行到今天安徽境内的天门山时,李白为眼前所见到的壮丽景色所倾倒,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天门山山水的名作。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天门山是被奔腾的楚江冲撞成现在这样两山对峙的状态,而奔涌的长江水在此因山的阻隔而折流向北。这两句看似一句以说山为主,一句以说水为主。实际上说天门山像是从中断开,是为了表现水流的激荡汹涌。而说江流的回旋,又是为了展现山的挺立与峻拔。两山相对,山水相依。雄山秀水相得益彰。都被这两句话写尽了。

山和水写完了,接下来两句写的是山和人。是屹立的雄山,和西来的游子。“两岸青山相对出”,这里用一个“出”字,就把李白乘船东下,远望天门山的感觉写活了。明明是自己一点点接近天门山,却感觉是天门山一点点靠近自己了。与此相照应,下一句写到“孤帆一片日边来”,便是实写自己从西顺江而来的情形。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我们当然明白,青山相迎和孤帆西来是相对运动,可是诗是超越科学的。在相对运动中,蕴含着远来之人对即将亲临的奇景的期待,因此才会觉得青山相迎。而我们又能从中看出李白此次旅行飞扬的兴致,为着青山相迎便孤帆驰往,自由洒脱的形象跃然纸上。

整首诗浑然天成,在两句两句的相对中,既写出了山水相依的奇雄之景,又表达出作者对天门山的喜爱以及旅行中的飞扬兴致。而值得我们注意的全诗都是白描,都是旅途实景,语言平易自然。真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静读古诗文”原创出品

温故而知新,点蓝字进入

王维·《鸟鸣涧》

李教授带您赏读的

赏个铜板,或点个赞,都是鼓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imalaa.com/wdmlqz/7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