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链接

环境史研究年度报告·分析综述(上篇)

二、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

联系、影响和作用

在自然变迁影响人类活动的同时,人类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自然。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同样被历史学者们捕捉到,形成了丰富的环境史研究成果。相关论著可以分为国别和区域环境史、城市环境史、环境保护史、环境灾害史、农业环境史、军事环境史、商业环境史、跨国环境史、环境交通史、环境政策史等10个层面。

1.国别和区域环境史

这一部分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主要涵盖中国、北美、南美、大洋洲、欧洲等世界各地。

国内研究方面,历史地理学者唐旭波“环境史视野下的珍稀兽类资源分布与氐人‘板屋’民俗关系考察——以甘肃陇南地区为例”2一文,透过长时段的视角,考察了中国古代华南虎、金丝猴、犀牛和麋鹿等珍稀兽类的分布变化,并由此探究其与氐人“板屋”民俗盛行之间的关系。环境史学者滕海键“红山文化分布区上古时期人地关系述论”3一文,依据考古资料,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等方面,总结了红山文化人地关系的特点。古代史学者赵文慧和王海的“乌桓山、鲜卑山新诠——以汉代东北亚生态环境史为视角”4一文,通过分析自然禀赋和居民习俗,重新划定了历史上“乌桓山”、“鲜卑山”的地理位置。古代史学者胡火金、周志强5为王建革教授新作《江南环境史研究》撰写了书评。二人认为,该部著作是学界关于江南区域第一部系统的环境史著作。全书以江南水环境变迁为核心,对江南生态环境与居民实践活动的关联进行了一体化的考察,并揭示了江南地区丰富的生态与文化内涵。环境史学者曹津永的《近代西方视域下的西南环境与文化——金敦·沃德科考活动研究》6,论述了博物学家金敦·沃德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科考活动,归纳了其在知识传播、政治变迁等方面,给西南地区带来的深远影响。

北美区域环境史论著中,有关美国西部地区环境史的成果最为丰富。美国环境史学者萨拉·丹特的《失乐园:美国西部的环境》7一书,讲述了美国大西部居民为追求经济发展而改造自然景观,导致西部生态退化的恶果出现。

美国环境史学者马克·斯皮兹尔的《美国西部的奇异鱼类》1吸取了民俗学、生物学、政治学等研究成果,归纳现代环境问题对于美国西部渔业和水域生态的破坏。美国西部史学者安德鲁·布施的《花园中的城市:20世纪德克萨斯州奥斯丁市的环境变迁和种族正义》,侧重于奥斯丁市的城市管理者如何利用天然的自然界限,在20世纪实行并维系种族隔离制度。这一过程,反映出各种族在社会、经济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2。美国史学者麦克·蒙特的“伐木不再,家园仍在”3一文,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威斯康星州的伐木业者如何采伐、运输原木,建造伐木场的过程,展现了北威斯康辛地区伐木业由盛而衰的趋势。加拿大环境史学者米奇乐·达格奈斯的著作《蒙特利尔,水之城:一部环境史》4,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imalaa.com/wdmlqz/7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