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1以大鹏比喻壮志,竟然不是庄子
你好,欢迎来到有书。听《庄子》寓言故事,参悟逍遥人生。 今天我们来讲讲《庄子·逍遥游》中“大鹏南飞”的故事。这个故事,几乎每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有涉及到。在解读的过程中,我们只在文辞特别优美,或者意义比较抽象的地方引用原文,其余部分主要从意思上去理解,想领略原文之美的书友,可以回顾昨天的朗读课。好,我们开始讲故事。 相传,在遥远的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鲲。鲲的个头特别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不知道有几千里长,比航空母舰还大,简直不可思议。 突然有一天,大鲲摇身一变,化成了一只大鸟。这鸟的名字叫鹏,跟大鲲一样,大到没边儿,光是它的背,就有几千里长;它要是突然兴奋起来,努力往天上飞,翅膀竟能遮天蔽日,就跟云朵一样。 这大鹏鸟有一个想法,它要往南海飞,于是就一直等待洋流来袭的机会,借海水翻腾激荡之势,冲上九霄而后迁徙过去。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大池。大鹏为什么一定要到这里去呢?按照清代著名学者郭庆藩的说法,大鹏南飞是为了休息,因为这只鸟太大了,一般的地儿容不下它,只能飞到南边的天池才能休息。原来,大鹏不仅起飞需要凭借海风、需要自己努一把力,就连休息也不是哪哪儿都能停。 一本齐国人记录奇闻异事的笔记,也写到了大鹏南飞的故事。笔记里写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思是,大鹏鸟往南海迁徙,拍打水面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之高;它乘着环绕的旋风起飞,一下子就能冲到九万里的高空。当然了,从北冥到南海,不是一下子就能飞过去的,大鹏鸟飞了整整六个月才能到达。 南飞的大鹏,从九万里高空往下看,蒸腾的水气与太阳的光影混在一起,像野马一样在空中奔腾,跟浮在空中的尘埃一起,依赖着自然界中万千生物互相吹拂的气息而存在。“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天色看上去青黑色的,这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离我们无限高远、没有边际,导致我们看不清的缘故呢?站在地上的庄子,不禁思索:大鹏低头朝下看,也不过就是如此吧! 庄子那个时代,想要登上九万里的高空俯视地球,完全是不可能的,但是对现代人来说,这一点就不难做到了,日本曾经派卫星拍摄过九万里高空俯视地球的画面,地球真实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呢?不是我们在广告片中看到的天蓝翠绿相间哦,真的就是青黑色! 庄子的聪明之处,不在于猜对了地球的颜色;而在于他用一个巧妙的视角转换,表达出了更高明的意思,也就是:人类从地面仰望天空,就和大鹏从高空俯视地面一样;人无法辨别天色,鹏也无法衡量地之远近——万物在世间都有所局限,对世界的认识也会视角的变化而完全不同,谁都不能做到完全客观、做到超脱天地之外。 紧接着这个故事,庄子发出了一番议论。他说: 水如果积聚得不深厚,就没有力量负载起大船。如果倒一杯水在堂前的洼地上,然后放入一根小草,那么这根小草可以像船一样浮起来;但如果放上一只杯子,那么杯子就只能像搁浅的船一样,在水中一动也不能动——这是因为,水太浅了。 同样的道理,风的强度如果不大,那么就无法承载巨大的翅膀。鹏既然能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就说明他身下积聚起来的风足够大。只有凭借这样风,大鹏鸟才能飞行起来;背靠着青天,什么都够阻碍不了它。只有当前面这些条件都做到了,它才可以做飞往南海的打算。 这一段话讲的道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大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准备和积累非常重要:国家发展,要有五年、十年的规划;企业上市,要到达一定的财务标准;对一个人来说,想要步入婚姻,要跟另一半有感情基础;想要从事某个行业的工作,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还要有实实在在的工作经验。只有促成改变的要素积累得足够多,才有可能实现质的飞跃,向大鹏一样一飞冲天。 我们辩证地来看“厚积而薄发”这个道理,就会发现,积累也是一种依赖,大鹏鸟看上去可以自由地翱翔于天地之间,好像比困在北海的大鲲要自由许多,但实际上,如果不能趁着飓风冲上云霄,它也是没有办法得其所愿去南海的。 虽然在庄子眼中,大鹏还不能摆脱风的束缚,不能真正做到逍遥自在;但是它昂扬向上的姿态、奋起展翅的精神,还是感动了无数后辈文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才高八斗但壮志难酬的文学家曹植,在《玄畅赋》中写到,“志鹏举以补天,蹶青云而奋羽”,不仅写出了大鹏一飞冲天、胸藏凌云之志的气魄,也流露出自己仰视晴天、望尘莫及的苦闷。“竹林七贤”之一、魏晋玄学大家嵇康,发出过“方将观大鹏于南溟,又何忧于人间之委曲”的感叹,把向往远方无穷之境与深陷眼前纠结之中的矛盾心理娓娓道来。 到了唐代,以大鹏意象为主旨的诗歌,明显增多。“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在自己的文赋书信中化用了鲲鹏的寓言。当然,最终让鹏鸟成为大志向、大胸怀代名词的,是李白。他在《上李邕》的一开篇就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意思是大鹏总有一天会乘风而起,凭借风力飞上九霄云外;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也能扬起江海里的水、形成滔天的浪。李白要通过大鹏,来传达自己“为君一击,鹏搏九天”的志向,同时也表达了“就算不被看好,也不会灰心”的志气。 在李白心中,大鹏就是自己人格的化身,为此他还专门写过一篇《大鹏赋》,“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羾阊阖之峥嵘”。这首赋,把大鹏的外形和怒起飞天的特征,刻画得比庄子还要夸张唯美。所以,后世不少评论者都认为,大鹏的文学意向,诞生于庄子,完成在李白。 庄子设立鲲鹏寓言,原本是为了“无待逍遥”的至高境界作铺垫,但在李白笔下,却展现出了气势恢宏的盛唐精神。也正是从李白开始,大鹏昂扬向上的斗志与崇高伟岸的地位,才得到人们首肯,其影响之深远,甚至超过了《逍遥游》原文中富有哲学意味的大鹏形象。 到了现代,大鹏之志的影响力依然强劲。年,毛主席创作了《念奴娇·鸟儿问答》,词中有这么几句:“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毛主席把祖国比作大鹏,把祖国的大好前程比作大鹏展翅南飞,意境恢弘,气象开阔,同时又不失幽默,使大鹏形象放射出时代的光芒。自此,鲲鹏形象的文学地位也达到了顶峰。 好了,这一节的内容就到这里了。下一节,我们继续讲大鹏的故事,背长不知几千里的大鸟,竟然也会被小虫小鸟嘲笑,怎么回事儿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imalaa.com/wdmlym/11742.html
- 上一篇文章: 连花清瘟火了,连莲花清温茶也来了,切
- 下一篇文章: 金酒的三百万种快乐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