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看新人教版和一些高考地理真题时发现,在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的时候,对“关税”这个因素,理解得不是很到位,也就是说,没有把关税对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的影响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也没有讲清楚。

新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关于“饮食偏好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这段论述。这段论述,是把因果倒置了吧?那么,为什么英国人爱喝茶、美国人爱喝咖啡呢?难道是他们的体质、味觉、生理构造有差异?还是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差异影响了他们舌头对咖啡、茶叶的味觉感知能力?

下面是一段美国布朗大学博士的看法:

”许多美国人偏爱并且可能一直偏爱咖啡而不是茶的原因,与我们对咖啡因的渴望相比,可能与我们的历史息息相关。上个月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举行的全球茶业计划第五届年度茶会上,布朗大学美国研究教授卡罗琳·弗兰克(CarolineFrank)博士对美国茶业提出了历史性的看法。她强调了英国画家和社会评论家威廉·霍加斯(WilliamHogarth)的一句话,他在年观察到“在美国,茶不被认为是男子汉。”(弗兰克博士还指出,立顿在美国开发了冰茶,专门针对男性观众。)

从弗兰克博士的演讲中可以推断出,美国人对茶的厌恶与历史有关,可以追溯到两个关键因素:税收和恐惧。

弗兰克博士说:“茶是英格兰奴役美国的一种方式。”他指出,英国在独立战争前对殖民地征收茶税。(殖民地在议会中没有代表。)

年,议会通过了以英国财政大臣查尔斯·汤申(CharlesTownshend)命名的《汤申法案》,该法案对殖民地进口的英国瓷器,玻璃,铅,油漆,纸张和茶征收关税。(殖民者此前已经宣布打算开始生产自己的商品,而不是对进口商品缴税。)之所以选择这些特定项目征税,是因为Townshend显然认为殖民者很难自行生产商品。他估计关税将提高约40,英镑,其中大部分收入来自茶。

年5月,议会通过了《茶法》,授予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垄断殖民地茶销售的权利。尽管它没有征收新的茶税-它旨在帮助东印度公司,该公司在财务上陷入困境,并背负着万磅未售出的茶,但美国的激进领导人认为,《茶法》是为支持该法案提供支持的一种策略。税收已经在执行。此外,通过英国代理商直接销售茶也将削弱当地商人的业务。

在不进一步深化美国历史的情况下,《茶法》实质上是殖民地的“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并发起了一系列革命运动,最终导致了波士顿茶党,并最终引发了革命战争。

鉴于这段历史,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人可能数十年来一直不积极支持茶产业。但是,弗兰克博士还认为,美国人对茶的厌恶也可能源于恐惧。

她说:“美国人受到清教徒背景的欢迎,新教徒的恐惧比天主教徒还多。”“在18日和19日世纪以来,茶是最强大的商品,但是,在美国,茶有负面属性:它是非常昂贵的,它是异国地方-来自亚洲,主要是中国来的。”天花是在18世纪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弗兰克博士,美国人担心满载中国产品的船只可能用会受到天花的污染,”即使在今天,许多美国人仍担心中国的产品被污染。

她指出,革命战争后,美国的茶叶市场和茶叶消费量有所增长,但美国人仍在喝更多的咖啡。“总统安德鲁·杰克逊(AndrewJackson[-])取消了咖啡税,从那以后,美国人一直在喝咖啡,”弗兰克博士总结道。

因此,美国人可能不再“害怕异国情调或陌生的事物”,可能已经摆脱了茶不再是“男子气概”的想法(尽管美国茶市场仍约占冰茶/即饮茶的85%…),但是茶会获得与咖啡相同的热情或激情吗?以我的拙见,这不是可预见的未来。但是,这可能部分归因于餐饮服务业和酒店业未能提供优质的选择,无法准确地准备和展示茶水,但这是我们下一次的话题。”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不是因为英国人与美国人天生对茶与咖啡的喜好有什么不同导致了茶与咖啡的产业布局不同。而是波士顿茶党事件后,美国人对茶叶的抵制,茶叶成本高,在美国售价昂贵,抑制了美国人对茶的消费。再加上安德鲁·杰克逊总统取消了咖啡的关税,咖啡便宜了很多,美国人才转为喝咖啡为主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下面这段文字:

“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努力下,咖啡在英国也很流行。约翰·伊夫林(JohnEvelyn)在年5月的日记中记录了在英国牛津品尝该酒的情况,该酒由克里特岛的Balliol学院的一名学生带到那里,名为克里特岛的纳撒尼尔·科诺皮奥斯。[24][25]牛津大学的皇后巷咖啡屋成立于年,今天仍然存在。咖啡于年在法国以及年的维也纳战役之后在奥地利和波兰推出,当时从战败的土耳其人的补给中捕获了咖啡。[26]

当咖啡在殖民时期到达北美时,最初并没有像欧洲那样成功,因为酒精饮料仍然很受欢迎。在独立战争期间,对咖啡的需求增长到如此之高,以至于经销商不得不囤积稀缺的供应并大幅提高价格。这也是由于英国商人减少了茶的供应量[27],以及许多美国人在年波士顿茶会之后避免喝茶的普遍决议。[28]在年战争之后,英国暂时切断了对茶叶的进口,美国人对咖啡的口味开始增长。

在18世纪,英格兰的咖啡消费量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喝茶。后者的饮料制造起来更简单,并且随着英国征服印度和那里的茶产业而变得便宜了。(因为英国在殖民地印度开始种茶,茶叶价格下降,英国人转而喝茶)

法国人加布里埃尔·德·克留(GabrieldeClieu)于年代将咖啡厂带到了加勒比海马提尼克岛的法国领土,[31]是世界上许多种植阿拉比卡咖啡的起源。咖啡在气候中蓬勃发展,并在美洲各地传播。[32]从年开始在圣多明格(现在的海地)种植咖啡,到年,它提供了世界一半的咖啡。[33]奴隶在咖啡种植园工作的条件是很快跟随海地革命的一个因素。咖啡业从未在那里完全复苏。[34]在年海地成为世界第三大咖啡出口国时,它短暂地卷土重来,但此后迅速下降。

同时,咖啡于年被引入巴西,尽管直到年独立前,咖啡的种植才势头强劲。[35]此后,大量的雨林被清理为咖啡种植园,首先是在里约热内卢附近,后来在圣地保罗[36]巴西从年基本上没有咖啡出口,到年成为重要的地区生产国(与美国取消关税同步),到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在–20年,巴西出口了约70%的世界咖啡。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和委内瑞拉出口了其余30%的一半;旧世界的产量不到世界出口的5%。[37]

在19世纪下半叶,中美洲许多国家开始从事耕种,几乎所有国家都涉及大规模的流离失所和对土著人民的剥削。严酷的条件导致了许多起义,政变和对农民的血腥镇压。[38]值得注意的例外是哥斯达黎加,那里缺乏现成的劳动力阻止了大农场的形成。较小的农场和更加平等的条件减轻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动荡。[39]

在19世纪下半叶,南美咖啡产量与发达国家的消费量同步增长,尽管美国的这种增长没有那么明显,在美国,人口的高增长率使这种情况更加复杂。在年至年间,人均消费量增加了一倍。美国当时并不是最重的咖啡饮用国(北欧国家,比利时和荷兰的人均消费量均相当或更高),但其规模之大,到年,它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消费国,到年,全世界生产的所有咖啡中大约有一半是在美国消费的。[37]

咖啡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重要的经济作物。发展中国家有超过一亿人开始依赖咖啡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它已成为乌干达,布隆迪,卢旺达和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40]以及许多中美洲国家的主要出口和支柱。”

可见,关税对咖啡的消费与种植影响很大。

包括新版人教版教材中提到的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等国的玫瑰花种植,欧美人之所以要把这些产业转移到这几个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年12月4日,乔治·布什总统签署了《安第斯贸易优惠法》(ATPA),以打击拉丁美洲的非法药物生产和贸易。十年来,它为从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精选的某些美国进口产品提供了优惠待遇,主要是免税的。ATPA的目标是鼓励增加出口,从而促进发展,并为安第斯农民和其他工人寻求替代毒品贸易的经济选择提供动力。

《安第斯贸易促进和消除毒品法》(ATPDEA)是一种贸易优惠制度,美国可通过该制度对来自四个安第斯国家(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的广泛出口产品免税进口。它于年10月31日颁布,以取代类似的《安第斯贸易优惠法》(ATPA)”

这两个重要的免税法案,才是促使美国大量进口南美洲花卉的主要原因,也是促使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流入上述南美国家进行花卉种植的原因。

在英国工业革命初期,印度优质的棉纺织品在英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因为英国人的毛纺织品比较厚重、难洗,而轻薄、色彩多样的棉纺织品备受欢迎,英国商人从印度泊来的棉纺织品对英国人自己制造的毛纺织品形成了冲击,于是英国制定了关税法案,限制印度棉纺织品的进入。这样就促使英国人自己学习制造棉纺织品。

还有新人教版教材中的这段叙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些新兴的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

在这段叙述中,首先是要明确“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什么概念?从什么时间段起算是全球化的开始?这个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有的人认为,只要有人类的来来往往的迁移活动,经济就已经在全球化了,有的人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算全球化。按照“经济全球化”的在《地学大辞典》的表述,并没有提及时间起点。

经济全球化:地理上分散于全球的经济活动开始综合和一体化的现象,其主体一般认为是跨国公司,具体表现为资本、技术、产品等跨国快速流动或扩散,以及跨国公司垄断势力的强化。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的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矛盾。

按照这个定义,全球化不说是从古至今都有,至少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算起也不为过。从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以来,就开辟了很多专业化的农业地带,比如美国的南方棉花种植园、靛蓝种植、巴西的甘蔗、咖啡、棉花、东南亚的橡胶、油棕、中美洲的香蕉、非洲的剑麻、印度的茶叶、黄麻,日据时代中国东北的大豆、中亚的棉花都是这样的专业化种植园。还有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养羊、牛、小麦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是形成了很多专业化农业区,但是这些专业化的农业区,是伴随着欧洲人不断的开拓殖民地与市场进行的。并不是现在才“新兴”起来的。

这段文字的叙述,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歧义: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是最近才兴起的新事物。

如果编者不是这个意思,那么在表述的时候,是不是表达清晰一些更好?如果编者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意思是否恰当?

有人说,教师用书的编者与教材的编者不是一拨人,即便不是一拨人,这教材也是一个体系的啊,就像高考题的出题人与教育部考试中心写答案解析的人不是一拨人,难道因为不是同样的人写的东西,教材、教师用书、高考题、答案存在的问题就是合理的吗?

教师用书相当于是对教材的解读,在编写的时候,更需要严谨才对。

有人说,现在不是教教材,仅仅是用教材,所以教材就可以出错?

有人说,教师用书不是编教材的人编的,所以就可以出错?

有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就可以多处出错?如果没有人指出来,是不是就以讹传讹了?

有人说,高考题的答案不是“标准答案”,只是“参考答案”,所以,高考题的答案就可以出错?

有人说,教材只是宏观的大致讲一讲,具体案例需要老师把关,所以就可以叙述不严谨?

教材,拿不准的,有争议的概念,一定要用小字说明进行解释和备注。本来教材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真实性、权威性,系统性。如果用“用教材”来搪塞,那大家去教材化,是不是也很正常了?

课标要细化

教材要细化

高考题不要超越课标

高考题的答案要正确

这些都不是高要求,都不是过分的要求,是最最基本的要求,没有能力出题的,你们就拒绝了吧。

雪山飞狐进阶九尾天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imalaa.com/wdmljd/8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