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卖牌子,不卖产品南极人还能买吗
文/商业大咖研究院 中国人好面子。 一条出厂价几十块的白牌牛仔裤,品牌商家只要挂个牌子,转手就卖到上百元,甚至更高。 这类统称为吊牌的生意,二十年来在中国屡见不鲜。而在近乎零成本之下,这些商家大赚特赚之余,更是对用户心智的玩弄,总结出一整套独到的办法。 这其中,南极人(现称南极电商)的故事最有意思。 这家成立许久的公司,早些年以生产保暖内衣打出名气后,现如今产品线已经从快速拓展到家庭生活全品类,包括纸尿裤、甩脂机、玻璃杯、汽车坐垫等等,几乎涵盖用户需求的所有层面。 可吊诡的是,现阶段市面上挂着“南极人”品牌的商品,没有一件为自己制造——这家公司自从年后,已经彻底关停了自己所有产品生产线,没有一家工厂,没有一个工人。① 存在即合理,这句话能否适用南极人之类的商家,或许我们无法断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活需要里子——尤其在低门槛、品控差、GMV疑似造假之后,南极人更应该反问自己两句: 如果有一天,消费者都明白了南极人的吊牌模式,还有多少人会买单? 而诸如南极人之类的商家,口中所说的品牌溢价,算不是收消费者的智商税? 一 为什么南极电商没有一个工人,市面上却充斥着“南极人”牌子的商品呢?要想明白这一点,需先清楚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 农夫山泉曾有一句经典的广告词:“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这句话被南极人“发扬光大”:他们不生产保暖内衣,他们只是上游工厂的搬运工。 自从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后,南极人受外部压力,推出了“NGTT”南极人共同体商业模式。 对此,南极人的创始人张玉祥就说到:“(我们)基本参照恒源祥模式,与社会联盟结合体,在生产、销售、品牌上共同合作,搞现有一条龙服装企业”。② 如何理解? “生产、销售、品牌上的共同合作”,对南极人来说非常简单——即,将自己原有的生产端和销售端砍掉,随后,对生产端(外部的工厂)与销售端(各经销商)收取授权费,对销售端(经销商)收取吊牌费,两头通吃,一本万利。③ 尤其在销售端,南极人更是踩准了“风口”。年,南极人就改名南极电商,在各大电商平台入驻,开起了自己的旗舰店,并将自己的牌子“租”出去。 彼时天猫独立,迫切需要品牌商家撑起牌面,这对一大批缺少自主品牌的大小网店来说,租品牌就成了一个不错的方法。 这号称互联网toB的生意,在南极人操作下,则直接砍掉了自己的所有线下渠道,注册了大量店铺,并授权予大批商家,双管齐下——同年,南极电商大获成功,借壳上市。④ 到了年,南极电商更是卖掉了所有的工厂,停掉所有的生产线。彻底变成了一家没有工厂,没有工人的“空壳”公司。 这也意味着,如今消费者买到挂着“南极人”牌子的任何商品,除了价值几毛的吊牌,整件商品与“南极人”没有任何关系。 但这并不妨碍南极电商的持续扩张——据其年财报数据显示,南极电商最新合作供应商数量为家,合作经销商为家,授权店铺为家,与之合作的平台超过30家; 其吊牌商品更是不计其数——南极人内衣、南极人家纺、南极人鞋子、南极人汗巾、南极人手表、南极人眼镜、南极人坚果、南极人口罩等等等等。 万物皆可南极人。 更出人意料的是,市场对似乎对这家公司异常买账——据南极电商财报显示,其与年营收分别为33.5亿、39.1亿,净利润分别为8.86亿、12.1亿,年毛利率更是高达93%。 A股市场同样反映强烈——在一众机构抱团的簇拥下,南极电商股价自今年3月下旬以来,由最低的9.7元左右,至年6月24日22.60元创历史新高,短短三个月区间涨幅高达%,市值更是突破亿。⑤ 这一切令人目瞪口呆: 一个牌子挂出亿市值,南极电商的商业模式似乎非常厉害。 但是,一个问题也浮了出来:现阶段,南极电商已经不再生产产品,那么,这家公司又靠什么来吸引消费者呢? 二 要明白上述问题,离不开南极电商这些年在品牌上的操作。 一般而言,品牌力的强度,与商家的产品、营销、服务等密切相关。有观点认为,产品是1,营销是0—— 一家企业只有坚实可靠的产品“1”,营销这个“0”,才能让企业从1到10。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与南极人同一纬度的这一批老国货,如北极绒、俞兆林、恒源祥等,在早些年都凭着自己在保暖内衣的优秀产品,加上大量的宣传,才一步步做大。 以南极人来说——在年,南极人以“更薄、更暖、更舒适”为噱头,从保暖内衣市场出道。随后几年,南极人凭借葛优的广告词“南极人,不怕冷”火遍全国,之后又相继签约刘德华、袁咏仪、海清、黄海波等一线明星,在央视等主流媒体砸下巨额广告费,几乎全民皆知。⑥ 如此大规模营销投入,也让人们在口耳相传中,对南极人的产品有了一定的信任感。 南极人也正是抓住了消费者心理弱点: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面对海量的商品,更愿意去选择一款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家。正基于此种信任,消费者为了规避风险也愿意承受一定的品牌溢价。 举一个例子——同样一条牛仔裤,在厂家自家的天猫旗舰店上两件售价79元。但挂上南极人吊牌后,即可售价元,而消费者出于以往南极人的宣传,往往会多花几十块选择后者。 家纺行业的利润更高。一款床上四件套,进货价98元,一般店铺的零售价为元。但是贴上南极人的商标,就能涨到元。⑦ 正因如此,南极人即使自己不再生产任何产品,靠着消费者的心理弱点也可躺着挣钱。从这点上来说,心理学是营销学之母,这句话无比正确。 现在,包括南极人在内,北极绒、俞兆林、恒源祥这号称四大国产品牌的商家,早已砍掉了自己的生产线,转型做品牌授权业务。 在这批商家看来,这似乎是一个春种秋收的美好案例—— 他们持续十多年来大量的广告投放,抢占了大批用户的心理。而现在,吊牌生意的暴利,也让他们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这也解释了诸如南极电商一类公司,敢于轻资产重运营,甚至无产品,将自己变成皮包公司,仍能大赚特赚的根本原因。 但是,这样的方法会永远奏效吗? 在商业大咖研究看来,起码有一点需要提醒南极电商: 商家自然有权对用户心智塑造,但消费者可不是韭菜,可以应季而割。 三 上文提到,南极电商等诸多商家,常年的大量广告投放抢占了大批用户心智,这可以让他们靠着吊牌生意,躺着赚钱。 但是,这类吊牌生意,究竟是品牌溢价,还是在收消费者的智商税呢? 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在南极电商的商业模式上——南极电商的商业模式,核心在于信息差:当消费者缺乏对商品的了解时,一些商家可以提前通过大规模的广告投放,来打消费者一个措手不及。 以南极电商的主要盈利模式来说,其最赚钱的业务还是两方面:品牌服务费以及标牌使用费。 简单而言,品牌服务费即品牌授权费用——无论上游供应商,还是下游经销商,南极电商都会对其收取相应的品牌授权费。 此外,吊牌费(标牌使用费)需要单独另算——下游经销商销售的每件商品,都需要向南极电商买吊牌。其标费约是产品出厂价的8%~15%不等,而南极电商一个吊牌的成本,不过几毛钱。⑧ 这就意味着,南极人这前后一倒手,授权加吊牌,就将获得几十倍的回报率。 深谙此道的南极电商,更是将这种方法做成了“教材”,打包出售—— 年,南极人收购时间互联公司,通过它在腾讯应用宝、今日头条、小米等平台采购流量,为多家授权商提供“高效、优质、精准”的互联网营销服务。此后,网络营销服务逐渐占据了大头,到了年,时间互联更是给南极人带来了25亿营业收入,占比超过65%。⑨ 但是,南极人的商业模式却经不住推敲——这类商业模式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将用户当做核心,赚取的看似是品牌溢价,实则是消费者的智商税。 此外,值得诟病的还有品控问题。 此前,据南方周末报此前报道,南极电商的经销商向授权厂家进货无需总部协调,只需同授权工厂签订名义上的合同,就能以工厂的名义购买南极人商标,随后自己去批发市场采购货品,挂上吊牌再销售——而至于质检合格证,在淘宝上只要花费块就能买到。⑩ 与此同时,南极电商的授权门槛似乎也过低——以天猫为例,想获取南极电商授权,只需缴纳10万元。 过低的准入门槛,也让南极电商的品控终于爆发出巨大问题——《南方周末》曾做过统计,仅年南极人的蚕丝被、内衣、童装、卷发器、按摩棒等产品,总共登上国家质监部门及地方消费者协会的不合格产品黑名单14次,几乎每个月都上黑榜。 从这点上说,南极电商早些年曾靠着自己的产品,外加大量的宣传获得了消费者认可,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现在的南极电商自己不生产产品,品控问题也频发,试问: 消费者如今再选购南极人的产品,是花钱买放心,还是花钱交智商税呢? 四 除了产品端的一言难尽,南极电商以为傲的营销,或许也存在造假的嫌疑。 南极电商在年借壳新民科技之后,营业收入从年3.89亿,飙涨至年的39.1亿元,其净利润更是增长至12.1亿元。如此漂亮的数据之下,最直接的反映即南极人在A股市场的强劲表现——现市值已破亿关口。 而对主攻线上的南极电商而言,其最重要的GMV,或另有玄机。 据资料显示,南极电商GMV从年72.06亿,增长到年的.59亿元,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2%——相比各电商平台增速放缓的年,南极共同体GMV竟实现了49%的增长,而阿里巴巴年GMV的增速仅为19%。 其中,在年度南极电商在各电商渠道可统计的GMV达.21亿元。而按照《中国品牌授权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年我国年度被授权商品零售额达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6%。 这意味着,仅在年,南极电商一家就占到全国被授权商品零售总额的四分之一,这一数据堪称“奇迹”。 而在南极系夸张的GMV下,却显示出很大的名不副实。 第一,是数据不匹配。 比如,在年3月17日,南极电商披露了因授权经营而与公司发生业务往来的7家关联公司。而这7家公司却都是南极电商董事兼副总经理陆丽宁的丈夫控制,或曾经控制的公司,以及陆丽宁小叔子控制的公司。 按照以往南极电商收费标准,对7家关联公司收取品牌服务费,与这7家公司的年营业收入,这两项数字,与南极电商3%-6%品牌服务费率不能匹配。 以这七家公司中的上海兰魅为例(为陆丽宁丈夫蔡明明控制)——该公司年向南极电商缴纳的品牌服务费为万元,以年品牌费率4.57%(品牌服务费收入/GMV)推算,这家公司线上GMV应达到4.8亿元,但该公司披露的年营收仅为1.77亿元。 第二,频繁的企业信息变更与GMV猛增。 比如,以“南极人微昊专卖店”为例——这家店铺的经营者为南通硕舟家纺有限公司,该公司在年1月之前由“上海微昊实业有限公司”更名而来,除名称更改,注册地址也从上海变更到南通。 此外,更包括淘宝销量排名第六的“南极人樱玛专卖店”,经营者原名为“上海樱玛服饰有限公司”,而年10月,这家公司注册地址由上海迁至浙江诸暨;公司名称也随之变更为诸暨樱玛服饰有限公司。 排名第七的“南极人杜尚专卖店”,背后的经营者是,南通慧道纺织品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原名为:上海杜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年1月,注册地由上海变更为南通,名称亦随着变更。 而上述更名、更址、或变更经营者的店铺,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年的GMV暴增。 比如,南极人微昊专卖店,年GMV万,到年,GMV飙升至2.82亿元;南极人杜尚专卖店只有8万GMV,到了年,GMV就达到了4.89亿元;南极人淘专卖店,年GMV万,年GMV就达到了1.77亿元。 甚至,就连经营多年、业绩应当趋于平稳的南极电商最大店铺“南极人官方旗舰店”,年也实现了GMV%的增长:由5.8亿元,增长到12亿元。 这一系列的操作,不由得让人们质疑南极电商数据的真实与可靠。 甚至,近期一个消息则更加印证了人们的质疑——在年5月,南极电商审计部负责人邬嘉峰请辞。 而在此人请辞之前,南极电商的年一季报,数据却突然变得难看起来——在年一季报疫情期间,正是其他线上商家跃进之时,可令人诧异的是,其营业收入却意外下滑,同比下降22.70%;而应收账款也突然由期初的7.90亿元,增长至11.25亿元。 五 在电商圈里,曾有这样一个说法:一款滞销次品,只要商家脑子够灵活,就可以到南极电商买个授权,吊牌后快速卖出。 作为商业的观察者,商业大咖研究院自然希望,这是一句戏言。 但是,这些年像南极电商之类的老国货,老品牌,开始躺下赚钱,以吊牌取巧,渐渐脱离商业的本质,开始不思进取,甚至问题频出,仍不及时反思时。 国货这个极具荣誉感的称号,已经渐渐离他们远去。 当下,随着新国货的崛起,这批“后浪”在追求供应链一体化,不断完善质量与品质之时,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而这背后投射出的,只是一个简单而古老的道理: 产品,才是一切商业模式的基本。 而对于南极电商来说,随着品控、数据、溢价一系列的弊端出现,或许他也应该明白一条道理: 商业唯一的捷径,首先还是消费者。 参考资料: ①③每日经济新闻,《砍掉生产线卖吊牌年赚5亿南极人要小心这个隐患》,年12月13日; ②⑩南方周末,《南极人、恒源祥、北极绒、俞兆林:不负责生产,只负责卖牌》,年12月06日; ④长安商报,《南极人转电商运营质量下降年内14次上质检黑榜名单》,年12月17日; ⑤,同花顺ifind; ⑥华夏时报,《真品牌,假产品——南极人这个坑有多少人知道?》,年1月10日; ⑦生态资本论,《卖吊牌的南极人,走出了一条怎样的路?》,年6月30日; ⑧界面新闻,《“天使”与“恶魔”同体,南极人的贴牌生意是长久之计吗?》,年7月3日; ⑨新晚报,《魔幻品牌南极人:工厂早就停产,靠卖商标一年收入13亿》,年6月30日; 中国经济网,《解密南极电商GMV暴增异象:经销商频变脸,子公司玩隐身藏玄机》年6月29日; END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imalaa.com/wdmljp/11565.html
- 上一篇文章: 参与万亿级大项目预制菜褒贬不一,是不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