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作为舶来品,特稿不是新闻特写,也不是通讯,而是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让故事深入人心的一种新闻体裁。

作为新闻写作的一种风潮,特稿(featurestory)不仅成为传统媒体的宠儿,也成为新媒体的吸睛武器。不过,正如一位研究者指出的那样:“新闻实践中,不同媒体对特稿的理解有较大差异……由于我国没有对‘特稿’定义进行固定,加之‘特稿’一词含义丰富,所以媒体按照各自理解进行特稿实践”[1]。对特稿的认知,无论是概念上还是实践中都有些混乱。有必要正本清源,对特稿概念与特征进行总结、归纳,还原特稿的本来面目。

特稿的概念

作为新闻报道体裁中的舶来品,特稿诞生于美国,但美国学界的认知并不一致。对特稿的界定大体上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界定,如凯利·莱特尔等认为:“feature一词对记者而言有多种意义……它是指以人情味为基础的新闻报道——那些不适合硬新闻的严格标准的报道。”[2];广义的界定,如门彻所说,特稿是写来供娱乐和告知的。作者让个人的动作和意见来传递故事[3]。从上述两个维度,能看出一个共同点:特稿不是硬新闻的报道,适合软新闻。因此有一种说法:美国新闻报道分为硬新闻(也叫消息或突发性新闻)和特稿(分为新闻特稿和非新闻特稿)[4]。但是,简单的二分法实际上泛化了“特稿”的概念,并不利于对“特稿”的认知。而狭义的界定中突出人情味,倒是有一定的标识作用。

英国现代报业奠基人北岩爵士曾说过,“硬新闻夺人眼球,特稿抓住人心”。MaryJJ.Wrinn则认为,“特稿记者和编剧的目标是一致的:让人笑,让人哭”[5]。也就是说,特稿从故事和写法来看更容易打动人心。

另一位研究者说得更全面:“与硬新闻不同,特稿处理‘软新闻’,探索发现我们周边的人、地、大事小事。特稿聚焦于人们感兴趣的题材,包括娱乐、意外、风云人物、动物、文化事件等。……尽管大多数特稿作品不会直接影响观众的生活,但它们还是很有吸引力的。相反,它们呈现了社区和世界的现实生活。与硬新闻不同,特写可以是‘常青树’,可能不必像硬新闻那样强调时效性”[6]。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报刊上,往往用“特写”“专稿”等词来代指“特稿”。比如《新闻学大辞典》对特稿的解释是:“特稿,即特写”;“西方的特写与中国的特写有所不同。在西方,特写更多地是指一种趣味性报道,旨在给读者以‘精神享受’。在更广泛意义上,西方报纸上的特写是指除了消息、广告、社论之外的所有文章,其内涵比之中国的特写更博杂得多。”[7]

特稿是一个舶来品,但特写是中国传媒界惯用词,二者不能等同。按业界通用的说法,特写(或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者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8]。

新闻特写分为人物特写和场景特写。其特征非常明显:镜头感、透视感(以小见大,典型化)和现场感。也就是说,新闻特写就像新闻记者拿了一个长镜头相机,呈现放大的特定场景或人物。另外,新闻特写篇幅也不会太长,一般一两千字。业界有时把特写归类为消息。

另外,业界容易将通讯与特稿等同,这也是不对的。

通讯是中国的特有新闻体裁。传统的通讯包括人物、事件、工作和风貌通讯四种,其界分是清晰的,互不混淆。近年来又有人将社会观察通讯(报道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列入其中。但实际上,一些社会观察通讯应是解释性报道或调查性报道。

有研究者指出了特稿与通讯的不同之处:1.通讯强调教育功能和思想启迪作用,特稿重视可读性;2.表现手法不同。通讯作品中,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并重。特稿主张用事实说话,主要通过叙述与描绘的手法来展现事物的特征[9]。因此,特稿不是特写,也不等同于通讯,而且不能将其概念泛化,不然容易失焦。

特稿的特征

不得不说,西方学界现有对特稿的界定都显得过于宽泛,特稿“不是什么”是很清楚的,但“是什么”仍然有待厘清。

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会对特稿的界定是:“特稿不是硬新闻,它们以写作质量著称。特稿故事因它们的报道、技艺、创新和节制的表达而被人铭记。”[10]年,普利策新闻奖官方指南中将“节制的表达”删除[11]。而历年获奖特稿作品名单网页上,将特稿界定为“充分考虑写作质量、独创性和简明性,使用任何可用的新闻工具”。上述界定,进一步对特稿“是什么”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特稿的两个特征:1.它不是硬新闻。2.注重写作的技巧。人们之所以对它们铭记于心,除故事外,更因报道的技艺和创新。

中国学界对特稿大多强调以下特征:1.新闻性:特稿的文学性和故事性都是以新闻性为前提的。2.故事性:特稿,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需要作者写出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故事,更强调角度新颖,能够逼真地描写细节,生动地传达事实真相。3.文学性:文学性是特稿区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主要特征。此外,特稿比较注重结构,注重布局谋篇,精心安排情节描述。特稿篇幅较长,一般在字以上,为写作者提供了足够的空间。4.深入:严格地说,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是一种新闻理念。在大多数教科书中,未将特稿列入深度报道范畴。但实际上,就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来看,特稿是可以归为深度报道的。5.人情味:与“趣味性”(CharacterofInterest)相比,“人情味”(HumanInterest)的含义指向相对明确,它侧重于表现新闻中与人性相关的内容[12]。

特稿的题材选择

(一)《冰点周刊》的题材探索。明确了什么是特稿后,对实践来说,最重要的是哪些题材可以写成特稿。对这一问题,国内学界的认知并不统一。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创刊,主编李大同写了如下发刊词:

本报年每周二、五的第八版定为“特稿版”,今天正式和读者见面了。

什么叫“特稿”?也没有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无非是在选题、采访和写作上多下点苦功夫就是了。本版内容将包括新闻大特写、专题研究以及少量的好文章。力求融重要性、启发性和可读性于一身。

……

起这个名儿(指“冰点”),并非想哗众取宠,而是想以此来鞭策我们自己,在不放弃社会“焦点”、“热点”的同时,更多地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imalaa.com/wdmldt/8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