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一部流动的诗史诗书画中的万里长江系
大美诗书画笔墨中国风 有这样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江,它从青藏高原的冰雪之间涓涓而出,下高原,过峡江,走平川,归大海,在茫茫华夏大地留下一条澎湃的足迹。 这是一条生命的大江,哺育滋养了华夏先民;这是一条文明的大江,孕育串连了中华文化;这更是一条与民族精神血脉相连的大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也是一条流淌着诗意的大江,笔走龙蛇,将墨香氤氲在中国大地。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 这是宋代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他将相隔万里的中国人用长江诗意连接,被连接起的,还有中华民族的血脉、文脉和情脉。 孟郊寄情山水,当他到了黔府,现在的贵州,就被这里秀美的山水、淳朴的民风吸引住了。山水之美,古来共谈,巍峨高山,壮阔江水,一静一动,徜徉其间。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 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 山水千万绕,中有君子行。 …… 读着诗句,贵州高山的层峦叠嶂,碧水的琉璃千顷浮现在了眼前。山清水秀的贵州,因为诗人“中国春”的愿景,而显得更加明丽。 春天里的送别诗,“烟花三月下扬州”足够深入人心的。李白在湖北送别友人,远望长江,心潮澎湃。 在李白的心中,孟浩然此去扬州,当是一场充满想象的、快乐似神仙的旅行。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走了孟浩然,李白登楼东望许久回不过神来,可见李白这位逍遥客,对于孟夫子沿江东游的向往。 这不,李白去江东了,路上途经天门山,望着雄奇壮观的天门山和奔流浩荡的长江,便有了这篇江天壮丽的《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笔下的长江,有着极美的景象。同一条滚滚长江,同样是乘舟东下,那杜甫笔下的长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五十三岁的杜甫携家人离开成都,乘舟东下。月色笼罩下烟波浩渺,眼前的景色美丽雄浑,引起了他深沉的人生感慨。 这些是诗人笔下的长江,历代画家也把长江作为描摹对象,他们笔下的长江也毫不逊色,或气势磅礴、豪气冲天;或婉约灵动、水天一色。 明代画家吴伟的《长江万里图》,画风劲健,笔墨酣畅,峰峦起伏连绵,江河湖港气象万千。长卷中那一日千里的江水,豪迈磅礴奔流而来。 ▲《长江万里图》局部明吴伟 绢本墨笔27.8cm×.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画家张崟的《春流出峡图》里,树木盛秀,雾露飘渺,江水灵动多姿,巴山蜀水青绿风景的妩媚尽览无遗。 ▲《春流出峡图》清张崟 纸本设色.8cm×64.1cm 南京博物院藏 无限江山和诗文画卷,在天地间交相辉映。文人墨客在长江沿岸,登高则望远,望远而思深,褪去凡尘繁华,用诗情画意感受自然的朴实静谧,这些诗与画,正是自然与人文的产物。 ▲《江山如此多娇》 现代傅抱石关山月 纸本设色cm×cm 人民大会堂藏 万里长江奔流千年,缔造出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博大与多姿。长江是一部流动的诗史,也是一部流动的中华文明史,更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 东方卫视《诗书画》栏目将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华诞之际,推出“诗书画中的万里长江”系列节目,将展开一场尽揽江峡奇峻的诗意旅途,来表述根植在中国人心中的华夏文明。 让我们在《诗书画》中穿越时空,探寻长江的物华天宝与地杰人灵,探寻这条古老伟大的母亲河风雅千年的奥秘。 ▲▲▲ 长按识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imalaa.com/wdmldt/8926.html
- 上一篇文章: 经典诗文韵味润心田青年教师诗中扬风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