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课李白与长江之歌
今天我们开始进入李白的学习。 公元年,李白24岁,第一次离开四川。他由水路乘船而行,经巴渝,出三峡,一路到达湖北。我们家常备一张中国地图,用处很多,熟悉地理的可以在地图上把他的线路标出来。年他四处游历,路经天门山。他的P《峨眉山月歌》、P《渡荆门送别》、P《望天门山》写于这个时期。 我们先来看P《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有人说这个“君”是李白的友人,有人说就是指峨眉山月,怎么理解都可以。“秋”是为了押韵放在最后面,其实第一句就是“峨眉山半轮秋月”。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自然带着对家乡和故人的依依不舍。峨眉山在四川,那么通过峨眉山月的形象,他的这种感情就被表达出来了。 第二首,P《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荆门山在湖北宜都县。湖北有个荆门市,但荆门山不在荆门市,在宜都,宜都是宜昌的。荆门山就在长江边上,李白这次出蜀就是走的长江水路,这时候他已经离开了渝州,到了湖北。四川、重庆多山,一路下来,欣赏的都是崇山峻岭,到了荆门山,一下子来到了江汉平原,平原阔野,一望无际。我们了解了这些地理情况,再来看这首诗。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这首诗第一联起,二三联写景,二联远景,三联近景,最后一联是感想。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对仗工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的很大气,它字面上有点像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我们到时候学《旅夜书怀》可以看看区别在哪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亮在水里像镜子,是说江水很平静;云彩结成海市蜃楼,是说江岸辽阔,天空高远。这几句就把李白生活在四川,初次见到大平原的新鲜感受写出来了。最后一句通过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送诗人远行,显然说的还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首,P《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三首诗都和长江有关,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中国第一大河。我们把它分为三段。源头到宜昌是上游,宜昌到湖口是中游,湖口以下是下游。第一首《峨眉山月歌》写的是上游的长江,第二首《渡荆门送别》,荆门山就在宜昌边上,算进入了中游,所以说风景为之一变;第三首《望天门山》写的天门山在安徽,那就是下游的长江了。我选讲的时候,觉得这三首很有意思,就把他们放到一起了,等于我们今天是和长江杠上了。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从这首诗,我们就能大致看出李白的风格了,想象力丰富。天门山现在叫东梁山,西梁山,两座山隔着长江对望,李白说,他们本来是一座山,被长江水冲开了。因为两山对峙,江道变窄,所以长江在此激起回旋。(关于此处的地形,可以搜索百度地图天门山公园附近,比较形象直观)诗人呢这时候应该在船上,随着船的行驶,感觉两岸青山好像在向他走出来一样,就像我们坐动车的时候,感觉是窗外的景色在动一样。这个“出”字有赋予了山一种动态美。 我们再回头把这三首诗过一遍。青年时期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既有对故乡的怀念,也带着对探索世界的兴奋和喜悦。他的诗已经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五律对仗工整,写景雄伟大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想象力丰富(天门中断楚江开)。 下节课我们学习李白的第二个阶段,一赴长安。 课后练习 1、背诵P《峨眉山月歌》、P《渡荆门送别》、P《望天门山》。 杜甫《不见》诗意 欢迎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imalaa.com/wdmljd/8876.html
- 上一篇文章: 六点李白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
- 下一篇文章: 二实小middot诗意校园经典咏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