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咖啡,冲一杯香醇的ldquo理
你会在咖啡馆翻开一本书吗? 咖啡与书、艺术的渊源由来已久。兰波的死耗子咖啡馆、萨特和波伏娃的花神咖啡馆、毕加索的四只猫咖啡馆、鲁迅的公咖咖啡馆、《共产党宣言》诞生地天鹅咖啡馆……这些文学家、艺术家以及革命家常去的咖啡馆,已然成为后人的朝圣地。 咖啡场景与阅读行为是自带融合基因的,似乎唯有“阅读+咖啡”才够文艺、够品味,才能让人在咖啡香气弥漫的空间里,内视自己丰盈的心灵体验。 巴黎花神咖啡馆 01咖啡馆,一本摊开的书 咖啡馆像一本摊开的书,它与城市文化、日常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遍布大街小巷的咖啡店与城市独有的人文底蕴交织相融,最后浸润到街区发展的肌理之中,向往来行人们展示那些发光的切面。 出版品牌“理想国”创办10年时,在北京开了一家“日咖夜酒与书海相遇”的天真咖啡馆。这里几乎拥有理想国近年来所做过的所有图书,从文学到社科,从诗歌到小说,从历史到未来。 naive理想国不仅仅是一个咖啡馆,还是一个“追求理想的空间”。有人来到这里是为了一杯咖啡一杯酒,也有人是为了理想国出版的图书,还有人只是被这个空间本身的魅力吸引。 这里似乎不拘泥于单一的空间形态:一间略显喧闹的咖啡馆,一间安静宜人的阅览室,夜晚则是收留孤独的夜莺酒吧。文化沙龙、讲座、音乐会、展览……各种文娱活动都可以毫不违和地出现在这里。 因此,售卖的商品必然地沾染了诗情画意。咖啡的名称、选材与一本书息息相关——《海海人生》运用了海盐、肉桂、橙皮、芝士奶盖、浓缩咖啡和竹炭,咸咸的味道让人联想到海洋;《光明共和国》以抹茶酒代表森林,浓缩咖啡代表城市河流,柠檬片是光明的旗帜…… 一款迷人的特调鸡尾酒,具有“M黑拱门”特质的咖啡豆,这些创意十足的融合让人们很轻易地捧读一本书,或者陷入一种来自舌尖的直观思考。 在北京地坛,有一家隐蔽的咖啡馆——「我与地坛thecorner.」,他们的咖啡角落试图把对“服务”的思考,通过营造社区文化空间,平静地演绎出来。 “地坛离这里很近,或者说这里离地坛很近。”在这家店的官微置顶微博中,他们是这样写的。店的入口处是一间修车厂,初来者需要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才穿过车厂走进这家离地坛很近的咖啡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这家咖啡馆的一楼是宽敞的、设计极为简明冷峻的大厅,二楼是可供阅读、思考的悬浮平台,三楼的空间可以举办很多精品展览和小型分享会。 「我与地坛thecorner.」更像一本摊开的书。某个不经意的地方,会突然“闪现”史铁生散文中的一句。在这里,更能体会到寻常生活的趣味。“我们想把地坛的春夏秋冬带到这里来。比如冬天你看到的是枯树枝、春天可能就是绿芽,我们摆放在桌子上的都是员工从地坛内捡回来,用水杯倒扣过来,用作桌面装饰使用的。”咖啡馆负责人卜天说。 02咖啡馆,唤醒城市活力 “截至年1月,上海共有家咖啡馆,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上海的每万人咖啡馆拥有量为2.85家,这一人均指标达到了伦敦、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的平均水平”……这是3月29日在上海咖啡文化周开幕式上发布的《上海咖啡消费指数》中披露的数据。 咖啡馆多元的形态展露了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同时也激活了城市“沉睡”的文化因子。 位于上海静安区的全球最大星巴克甄选烘焙工坊 年,《申报》出现一个新栏目“咖啡座”,意在鼓励作者像在咖啡馆里一样“自由地就任何议题交换意见。这其实也证明了一个事实——咖啡馆在当时是上海社会新兴的城市空间,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报纸,鲁迅、郁达夫、瞿秋白等文化名人都曾在《申报》及其副刊上发表过文章。 现在,矗立在汉口路号的申报馆距今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也是汉口路现今唯一的老报馆。 如今,一百多岁的申报馆,摇身一变,成为复古咖啡馆THEPRESS,将它的百年沧桑浓缩在这里,继续向人们倾诉着它的故事。 位于报馆一、二楼的THEPRESS咖啡馆内,到处都能看见报纸元素,不仅收藏有申报当年的原版报刊,同时还收藏了英国《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等原版报刊。一楼大厅的一面墙上,挂满了黑白画报和照片,记录着咖啡馆的变迁。坐在这里点杯咖啡,感受时光的沉淀,定能品出怀旧复古的味道。 在鲁迅笔下的《革命咖啡馆》中,年代上海的咖啡馆是这样的:“遥想洋楼高耸,前临阔街,门口是晶光闪烁的玻璃招牌,楼上是我们今日文艺界的名人,或则高谈、或则沉思,前面是一大杯热气腾腾的无产阶级咖啡,但也实在是理想的乐园。” 九十多年后,公啡咖啡馆重返多伦路。这家堪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摇篮的“革命咖啡馆”——公啡咖啡馆在年12月31日重新开张。走进店里,仿佛走入了老上海,店内装潢像极了百年前上海样貌的老照片。馆内的老式脚踏车、电扇、台灯这些摆件零星点缀,老楼梯通往上海人熟悉的小阁楼,还有老报纸形式的点菜单,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左联会议,看着那些文人们在咖啡馆里高谈阔论,商讨拯救中国的办法。 公啡咖啡馆旁还有一家公啡书社,摆放了许多与多伦路红色文化有关的书籍和文创产品,供市民观赏选购。咖啡馆和书店之间的廊道安装了3个显示屏,分别展示鲁迅等海派文化名人,并通过5G技术支撑下的裸眼3D识别功能,将多伦路的建筑群、街区文化和历史人文介绍给游客。当游客看向这些屏幕时,显示屏的内容也会与游客进行互动,形成非常有趣的沉浸式体验。 咖啡馆内还设有小剧场,演出上海人喜欢的粤剧、越剧、滑稽、评弹、相声等。公啡咖啡馆主理人刘斌表示,这里不仅是一个咖啡馆,更是一个多功能的服务联合体。游客在这里不但能品尝咖啡,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很多互动式空间、沉浸式的体验。 03书店的最佳拍档 如果给书店列一个最佳拍档清单,咖啡很可能位居榜首。咖啡馆里的阅读,不必要正襟危坐。端上一杯咖啡,让灵感洋洋洒洒地“泼”在褐色桌布上。在“流动的盛宴”中,读者、食客们推杯换盏,解放困在书里的有趣灵魂…… 在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统计的上海年1月1日至年1月1日新开书店中,有咖啡经营的书店占84%,“书店+咖啡”成为新开书店的常态,是吸引客流的重要一环。 一座城市的经济指数、咖啡指数、阅读指数,往往呈现一种正向的关系。咖啡馆的本质是文化空间,即通过市场力量提供人们交流的活动场所。同样,实体书店经过寒潮期和此后的复苏发展,越来越成为城市复合文化空间的代表。 “书店里的咖啡,口感也不差,为什么卖不过咖啡店?差异来自人们对书店的第一属性认知。”在大隐书局刘军的观察中,书店与咖啡的结合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咖啡是书店提供的一种伴随性饮品;后来,书店逐渐形成自创咖啡的品牌意识,有了咖啡拉花和多元西点;如今,在书店行业出现了品牌咖啡与品牌书店结合的趋势。 大隐书局内的咖啡馆 西西弗书店的“矢量咖啡”、大众书局的“纸品咖啡”、言几又书店的“言几又咖啡”、建投书局的“传记咖啡”、衡山?和集的“TheMix-Place咖啡”等品牌,逐渐走进读者的日常生活中。 西西弗书店 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统计调查显示,书店咖啡经营空间增加了,但图书销售和服务仍是主流。从销售数据来看,图书销售占比整体较高。以西西弗书店为例,图书陈列场地占比80%,咖啡馆占比15%,文创产品占比5%。西西弗书店接受调研时说,西西弗开了很多连锁门店,这个比例是恒定不变的。书店经营是一种综合业态,但书是核心内容,这是书店吸引文化消费的灵魂所在。 书店不止是开辟一个关于“咖啡”的角落,更是用丰富的手段让咖啡巧妙地融合在阅读空间之中。作为上海咖啡文化周的活动之一,4月11号,复兴中路号思南公馆思南文学之家变成了一间快闪咖啡馆。 主理人在音乐声中现场朗读海明威《流动的盛宴》、艾略特《J·阿尔弗雷德·普罗弗洛克的情歌》、沃尔科特《甜美生活咖啡馆》、陈丹燕《上海的风花雪月》等中外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用经典文字和动听的声音,拼配一杯特别的文学咖啡,奉献给读者。 以快闪咖啡馆的独特形式,梳理文学作品中的咖啡元素,探讨咖啡和文学密不可分的联系,赋予咖啡更多的文化内涵,这让阅读的元素完美顺应着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潮流。 在上海的作家书店,不少事物都有“作家”们的痕迹。甚至一杯咖啡、饮品也“诞生”于作家的经典作品,从色、香、味各个方面无限贴近作品本身的气息。 比如,红茶玫瑰味饮品“仙缘与尘缘”来自王安忆的随笔集《仙缘与尘缘》,热巧克力“上海·恋”来自叶辛的长篇小说《上海·恋》,含酒精的咖啡“我是少年酒坛子”来自孙甘露的短篇小说精选集《我是少年酒坛子》…… 这些特别的饮品也被“选中”的作家们品尝,它们以文学之名,闪烁着独特的故事。 04咖啡是作家的“血液” 咖啡与文人一直互成精神伴侣,而咖啡的慢焙浓香尤其适合火花四溅的思想碰撞。卢梭把咖啡比作一种自己钟爱的香水;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常常光顾同一家咖啡馆聚会;用咖啡匙度量生命的巴尔扎克一天就能喝50杯咖啡…… 而文化IP与咖啡场景的碰撞,往往会煮制出口味独特、体验非凡的一杯咖啡。在现代都市,让咖啡与作家们获得一种新的连接,不少品牌都乐此不疲地发掘。 肯德基KCOFFEE曾携手QQ阅读精选唐家三少、马伯庸、囧囧有妖、当年明月、阿耐、猫腻6位高人气作品,倾心打造“一杯好咖啡开启异世界”活动。 《斗罗大陆》《大江大河》《明朝那些事》《庆余年》……肯德基聚焦寻常大众的阅读喜好,以年轻人的方式,在咖啡创意之上构建全新阅读场景。他们在“咖啡杯”上做文章——画上畅销书里的“异次元”,贴上经典金句。这种快时代的碎片阅读也能给普通消费者带来小小的灵感。 五颜六色的“企鹅小彩虹”系列图书,与咖啡碰撞在一起是什么味道的呢?SeesawCoffeex企鹅小彩虹联名咖啡挂耳包,就用不同产地风味的好咖啡诠释不同人生主题的经典书籍。 企鹅从经典作家的作品中萃取精华,SeesawCoffee则从经典产地风味里提取灵感——莓果味的《自由》,巧克力味的《金钱》,葡萄甜味的《爱情》,红薯味的《婚姻》,柠檬味的《嫉妒》,草本香的《梦境》,焦糖奶油味的《姐妹情》和黑巧克力味的《不公》,8对最佳CP应运而生。 从经典著作,到闪光的观念,再到外显的色彩,最后成为嘴边的味道……对应着这些小书,一杯咖啡给这些人生命题搭配上不同的风味,让“人生思考”不仅能读还能喝。 作为单向空间的品牌出版物,《单读》在其特辑《走出孤岛》问世后,推出了“阅读+咖啡+旅行”的概念。这一个神奇的组合不是简单的堆叠,仅仅号召人们拿着咖啡边走边读,而是用一袋咖啡的口味展示一篇游记的风采。 他们选择了5篇游记,创造了5种口味各异的咖啡,并以游记中指涉的目的地为它们命名——在浓厚香醇的气味世界中,在帕米尔散步、途径萨拉热窝、告别雅加达、飞跃摩鹿加、到达长崎尽头。 “帕米尔散步”咖啡使用的是新产季危地马拉安提瓜咖啡豆,散发着烤杏仁、李子和葡萄的味道,指向一次高远、荒凉的旅程;“萨拉热窝之心”咖啡使用的是新产季埃塞俄比亚西达摩咖啡豆,在萨拉热窝热血与沉痛交织的历史深处,散发黑巧克力和焦糖的浓郁香气…… 咖啡馆总是嘈杂的,充满了低声细语和机器轰鸣;图书馆清静到翻书声都能赶走窗边的鸟儿,这样看来咖啡与阅读似乎是“冤家”:一位是乐于滔滔不绝讲故事的人,另一位像热衷静思的东方智者。 同时,它们又是“绝配”,一颗咖啡豆具有上千种化学成分,一本经典也有上千种阐释方式。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早年曾说:“咖啡,从到达胃囊的那一刻开始便开始拨动你的思绪,你会不断生出新的点子,想出好的比喻,思如泉涌。” 无论是“咖啡+”,还是“阅读+”,将灵感想象与沉静思考放进咖啡机里磨碎,搭配出醇香的小确幸、独一无二的口味,这就是美好生活。 撰文:时瑞泽编辑:王惠桐-END-想讨论更多阅读圈趣事,欢迎评论、加群跟我们聊聊!推荐阅读 “街区赋能计划”合作伙伴首轮招募世界读书日,一起来做!运!动!如何让建筑活起来?上海是怎么做的除了手杖和面具,“三星堆”还有啥?博物馆+书店,何以成为趋势?时装与阅读,本就是天生一对一只“恐龙”在中国的无限可能性1本文为阅读家lab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点赞、转圈、在看转载、投稿及合作联系邮箱:yuedujiacityread.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imalaa.com/wdmljp/8754.html
- 上一篇文章: 难得三大喜讯,老川笑翻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