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jucaipen.com/zixun/4782.html

前一段时间我盾到过一则泰国的公益广告,名字叫《豆芽引发的梦想》,看完之后让我深有感触,我们先来说一下这个公益广告具体是什么内容吧。

视频的主角是一对朴实无华的卖菜母女,细心的女儿观察到隔壁摊位的豆芽卖得好,就跟母亲也想种豆芽来卖,母亲虽然迟疑,但还是带着温和地笑容对她说了四个字:我们试试。

第一次失败了,女儿很沮丧,妈妈心里也很难过,可是面对孩子时依然一脸自信进取心产:“没关系,我们再试试!”只有四年级水平的母亲识字不多,但还是专门找了一本介绍豆芽种植的书来读。

她们在书中寻找答案,找到了改进的种植方法,小女孩兴奋地问母亲:“我们这次能成功吗?”母亲笑着充满力量地回答:“我们试试!”

第二次又失败了,女儿很难过,母亲看着局促的女儿,收拾了自己难过的心情,又说出了那充满魔力的四个字:“我们试试!”

母亲受到漏雨的房屋的启发,收集了许多废弃的塑料瓶,并在塑料瓶的一侧戳了许多小洞,做成了一个自动浇水的装置。

终于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下,她们成功地种植出了豆芽,女儿看着长出的豆芽,简直乐开了花。此时,母亲问她:“我们要不要试试种点别的?”小女孩肯定地回答:“我们试试!”

故事里的小女孩是有人物原型的,她叫NetnapaSaelee,长大后的她上了大学,还拿到了奖学金,现在在瑞典做科学研究,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了。

母亲的一句“我们试试”就像是一剂神奇的养料,让孩子有了一次又一次尝试的决心和信心,母亲的鼓励和陪伴让孩子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好奇心,从而不懈努力学习到更多地知识。

正如广告里所说的:家庭教育才能激发学习的无限潜能,看似简单地“我们试试”,背后却蕴含着父母的无限智慧,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鼓励和保护了孩子的无限好奇。

01:不要扼杀孩子的探索心

有人曾说过:失去好奇心的那一瞬间,人就死了。

记得曾经有一次带我女儿到公园去玩,遇到了一个差不多年龄大的小女孩,两个人高高兴兴地一起观察地上的一群蚂蚁。

过了没多久,就看到那个小女孩的母亲一边训斥小女孩浪费,一边把她手里的饮料拿过来倒了。女儿看到小女孩挨骂吓了一跳,走到我旁边对我说:“妈妈,你不会骂我吧?”我问她为什么会这样问,她说她和小女孩一起观察蚂蚁,但是不知道蚂蚁会不会像人一样喝水,于是就各自捉了几只蚂蚁放在了自己喝的水里。

我拿过女儿的杯子一看,里面漂着几只蚂蚁。旁边小女孩的母亲还在一直骂她不懂事,浪费钱。

美国儿童认知心理学家文迪·奥斯托洛夫说,好奇心是每一位孩子先天具备的,遗憾的是常常在后天遭遇扼杀。所以很多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往往所剩无几。

好奇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幼小的孩子可以说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和内驱力,也是幼儿探索科学的奥秘,是将来创造的种子。

有些家长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窘迫不堪,手足无措,匆匆敷衍了事;有些家长遇到孩子接二连三地发问就容易失去耐性,甚至因此厌烦呵斥孩子:“不准再问了,讨厌!”或者加以嘲笑:“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真笨!”

岂不知也许就是这么一句话,导致了孩子今后羞于启齿,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埋葬了他们勇于质疑的精神。因此,不管孩子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孩子的见解显得多么荒唐离奇,老师和家长也不要置之不理,或讥笑他们。应该满腔热情地对待孩子,然后再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引导孩子正确地分析问题、理解问题。

02:不要随便嘲笑孩子的想象力

美国有一个化学公司的科技人员试图想找出一种办法来完成一项科研成果,那就是用什么办法能去掉家具或者墙上的油漆。大家先后查资料、找文献,忙得不亦乐乎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办法。

其中一个工程师,想到儿时放鞭炮的情形,导火线一点燃就噼里啪啦一通震天响,接着包装爆竹的纸就会被炸的漫天飞舞。这时他的脑海里容易冒出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在油漆里放点炸药,需要油漆剥落时就点燃炸药将油漆炸掉。

他的想法一提出就遭到同事们的嘲笑,觉得他简直异想天开。可是这位工程师并没有放弃,而是沿着这条思路不断探索和研究,最终通过不停改进发明了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加入到油漆当中,油漆本身的特性不会改变,可当它与另一种试剂接触后,油漆马上可以从附着物上干干净净地剥落下来。

仔细想想,我们的孩子不也常常是这样吗?小脑袋瓜里常常会冒出天马行空的想法,很多都是不符合常人的思维逻辑,对于孩子的这种想象力,你是会鼓励他去探索,还是埋怨、指责致使它泯灭呢?

儿童心理学者南希.劳里和戴维.约翰逊在年曾经有过“标准答案与好奇心”之类的研究。他们发现,那些强调标准答案的老师,教出来的孩子主动到图书馆找资料的可能性会变小,标准答案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

所以,作为父母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接受孩子的看法和答案,常常能激发孩子更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03:我们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方法1:鼓励孩子去感知环境

在天性和能动性的驱使下,孩子本身就有理解周遭事物的欲望。在目光所及的范围内,他们会利用一切机会来学习掌握各种知识(多数情况下的确是“掌”握,也就是靠手去感知)。

所以我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要设定太多限制内容,不要总把“不能”两个字放在嘴边,限制孩子的行动就是限制孩子的思维。

方法2:想让孩子学习更多知识,就要从身边的问题入手

你为什么要吃饭/穿衣服,你吃/穿的是什么;对别的语言有什么感受;听一听音乐传达了什么信息;看一看画里有什么抽象和具象的东西……

家长的每一次引导,都会引发孩子的深度思考,使得孩子看问题更加深入,更善于追根溯源。

在孩子面临问题时,应尽量避免给予负面、主观的说词。

例如:“你怎么这么笨?”“上次不是已经教过你了吗?怎么这次还不会!”

而应该试着将指导者的立场转化为辅导者,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给孩子提出建议。

“你要不要用这个方法试试看?”

这样不但可以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方向,也能让他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

不至于让孩子对这个问题产生恐惧,在下次遇到的时候就过早放弃了!

方法3: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认知

大人要鼓励孩子自己安排时间,对文化现象、事件和人形成自己的看法,独立辨清“起初”、“随后”、“最终”这些词的含义。

孩子也要了解自己的日常生活时间计划,也就是小计划,然后再将这种认知拓展到“年”、“世纪”、“时代”的概念上

方法4:搞清楚孩子是怎样理解事物的

他首先要了解、体验和讨论概念。先是观察和触摸实物,然后问:“我能试试吗?”“摁哪个是开机?”“开机后会出来什么?”“人们什么时候开始用电脑的?”……

之后再通过设想和研究,获得答案,最后是借用这类基本元素编成一个自己觉得合理的故事。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方法5:教育有一条黄金法则,那就是“所有问题都是好问题”

孩子在成长中,渐渐开始喜欢问各种为什么。

“为什么那个飞机屁股那儿是红色的?”

这种时候,父母内心一定很崩溃吧,但要是认真,你就输了!

我们可以故弄玄虚一下,“哇,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你觉得是为什么呢?”

孩子可能会想一想,然后给出一个不靠谱的答案,但起码能让他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嘛。

一个3岁的宝宝问妈妈,“月亮为什么会变形状?”

这位妈妈没有直接告诉宝宝答案,而是在查了资料后,给宝宝买了一本日历。

然后每晚和宝宝一起观察、做记录。

她还利用一些小道具(包括台灯、不同大小的球),给孩子演示月亮变化的过程,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总而言之,对待孩子的好奇心,一定不能简单地处理。

而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可以在探索当中更好的认识世界。

我是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喜欢我的朋友可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imalaa.com/wdmlqz/11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