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怡君。

走进咖啡的世界开始注重咖啡的品质之后,可能就会常常听到说:这是90+(NinetyPlus)的豆子啦、去考个QGrader证照啦...,所以这些看起来很厉害的勋章到底是怎么延伸出来的?

就是本文要介绍的杯测(Cupping)。

[生也有涯而知海无涯,若有误或未完全的部分欢迎不吝补充。有些用词可能因为翻译不同而有差别]

就像买葡萄酒之前会看一下上面的标签介绍说,这支酒带有什么样的香气、口感、尾韵...,来让消费者心里知道自己买了什么,值不值这个钱吧。那咖啡豆商也一样,会由受过训练的人员,评测这支豆子的味道,标注在产品清单上鼓励你你买买买!

杯测的品评表上面,用大白话来说分两部分,一个用数字打分数,一个文字描述风味像什么。

SCAA(美国精品咖啡协会)杯测评鉴表

打分数的部分,有10项要评:

Fragrance/Aroma(干香湿香),Flavor(味道),Aftertaste(后韵),Acidity(酸度),Body(厚度),Uniformity(一致性),Balance(平衡度),CleanCup(干净度),Sweetness(甜感),Overall(整体感)。

然后最后再看有没有哪些要扣分调整的,得出最终的分数。

但光看分数怎么想像得到这咖啡是什么味道?所以需要文字描述的部分。

咖啡风味轮

直接看风味轮会觉得,这么多怎么喝出来?其实把味道分门别类一下会比较好懂。

花香调、果香调、草香调的味道大多属于酵素作用副产物,也就是这支生豆他原本可能就含有的香气物质分子,多在浅焙豆子出现。举例来说,最常听到的:“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产区”或“西达摩产区”的豆子,有花果香气,光闻生豆就觉得香,可能烘深一点这味道就没了。

烘烤过程产生的焦糖化作用副产物,就有了坚果香调、焦糖调、巧克力调的风味。基本上一定会有这区的风味出现,但就依照烘焙程度的不同,看是出现这部分的哪些风味了。

那中间还有出现干馏作用副产物,就有了松香调、辛辣调、碳味调。在烘焙过程中,一颗咖啡豆就像一个小试管,里面各种分子经过加热产生了合成、分解、脱水...等反应,进而产生不同分子不同香气。但如果你的咖啡只剩下焦苦味.....就别喝了吧,是嫌人生还不够苦吗?

以上就是个风味来源大致的区分。但这没有一定,就像我曾经在烘豆课上给大家烘过某一支“危地马拉安提瓜产区”的豆子,中焙中深焙时,湿香气有特别明显的兰花香,性价比真心高啊。浅焙时反而没有这样的香气(而且这么硬的豆子不适合浅焙)。

(举手)可是前面不是有说出现不好的味道要扣分吗?

所以风味轮这边也有霉味、稻草味、橡胶味等,可能是在处理、储存、烘焙过程中造成的瑕疵。又或者烘完之后乱放造成不好的味道。

这我一定要说个故事了:

我和我的几个咖啡小伙伴们会定期PK,一样的生豆带回去烘,到PK那天就把自己的作品带去让大家盲测。

那次我在烘的时候,刚好其中一个小伙伴也在,烘完就冲来试嘛,因为如果不满意就调整再重新烘。

试了,欸,香气风味层次什么的都不错,就它了!那小伙伴试了之后也说,这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我就说,好啦那我把环境整理一下你帮我把豆子装袋吧。结果他用夹链袋密实的装好,我那时也还不懂这影响。

三天后的PK,盲测的时候,我的妈呀!怎么有一杯油耗味这么重?甚至怀疑是烘完放一个月的那种,大家不约而同的都给它最低分!结果一公布,居然是我的那支豆子!

后来也试过几次,结论就是:还是请大家把烘好的咖啡豆放在单向排气阀袋里,避开高温潮湿的环境存放喔!

(下图就是单向排气阀袋里面外面的照片,随手抓拍,不美请谅解)

讲这么多,所以袋子上写的风味是都喝得到吗?

当然不是啊!中间牵涉到:生豆存放、烘焙度、烘焙手法、熟豆存放、冲煮方式...。而且咖啡烘好以后,每天的风味都会有变化。

每个人的味觉敏感度也可能因为生活习惯有差异,对味道的认知也因为生活经历而不同(为了解决认知差异这问题,SCAA也出了闻香瓶套组)。

既然提到了,就也来简单说一下:

90+(ninetyplus)是什么?

这词字面上是杯测90分以上的豆子,但他其实是一间精品咖啡生豆的公司啦!有空后面再来说。

QGrader证照要干嘛?

简单来说,其目的就是让咖啡官能鉴定者有共同一致的标准,才不会分数乱打。但是考这证照真是贵~呀!

喜欢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dimalaa.com/wdmlqz/6854.html